光照紫花问长风,一茶一画一书法
——访著名书画家马长风
1月7日下午,天朗气清,阳光恰好。我和王雪峰老师乘车前往宝安,拜访因腿部痛风在家修养的马长风老师。几经打探,我们才找到了马老师所在的小区。走进小区,道路两旁的紫荆开满了亮紫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摇曳着斑驳的身影。
王雪峰老师和马老师同是西安人,他俩一见面就用家乡话寒暄着,热忱得如是故友。依次落座,而挂满两面白墙的小画吸引了我的眼光。马老师说,这是刚刚闲来无事涂画的小品,挂在墙上晾干一会。我仔细观此画作,或山高水长,或寒蝉凄切,或瓜熟蒂落,或春花争俏。诺是小品,颇有一番味道。
一口回甘的热茶,打开了闲聊的话闸。马长风老师自2006年来到深圳,如今已经整整10个年头。他自叹时光飞逝,说自己还不算是一个深圳人。想起年幼时得恩师提点,执笔作画;后被王树人老师收为关门弟子,潜心书法。当说及自己当时如何练习书法时,他说临帖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看到他人书法中的精妙之笔,看出其中字的间架结构,看懂通篇书法的气韵流行。经过长年一遍又一遍的临摹,让自己养成这种书写的习惯,成就了自我潜意识的艺术。他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王羲之酒后无意识的挥毫而就,但其中必然有着他日积月累的艺术功力。当然,诚如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若临摹之余,不能触类旁通,不能博采众长,不能糅合开创自我风格的笔法,临摹得再好,那也只是先人之作,并非自我之书法。说到此,他甚感忧患,他说,如今书法界还是有许多人摸不清书法的门道在哪。纵然苦练几十年,所写的所临摹的也不过是把字写得好了,而那却不是书法。为此,他特别感恩王树人师父对他的开悟,让他摸清了书法的门道在哪。
马老师聊天时随意漫谈,说到高兴之处,总会伴随一段开朗的笑声。他说,如今大多年轻人急功近利,浮躁得很。有些人名气听起来很响,但真材实料的东西没多少。就像一顶大大的圆帽子,但却用一根竹签支撑。王老师还特此想起了一个故事,说以前坐火车时坐卧铺是需要上头开介绍信的,坐软卧的更是高干名人。但如今坐软座的,出来一看,只是个有钱人而已,但不是个人物。所谓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若潜心修习,自会名副其实。
言谈之间,时光飞过,室间也不时进来几位陕西同学同乡。忽而一道晚霞穿窗而来,打落满桌的花影。当此良辰美景,王雪峰老师慨然请邀马老师应就此挥毫抒情,马老师谈兴正浓,欣然应允,即不顾腿疼脚跛,来到书桌前,铺纸,蘸墨,挥笔而就。顿时间,一幅“澄怀秋月朗,逸兴晚霞飞”的墨迹浑然纸上,马老师再书以“虎”字相赠,围者无不兴赞。
想着刚才的谈论,闻着手中的墨香,我们陶怡在灯火灿烂的回城路上……
(图文 / 小王)

马老师书画小品:寒蝉凄切

马老师书画小品:春花争俏

一道晚霞穿窗而来

马老师即兴挥毫

王雪峰老师在旁观摩

茶桌漫谈
2016年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