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深圳家谱 第二季 | 邀你来参与
前言:“影像深圳家谱”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晚报》、深圳市民摄影学会共同承办。这个项目以幸福和梦想为主题,每年拍摄100个家庭,计划10年内拍摄1000个家庭,通过“照片+故事”的形式缔造深圳独特的当代城市史诗,其中有传奇世家、行业的领军人物,也有深圳世家,还有平凡的特区人家的故事。
今年的项目拍摄已经过半,现向全深圳征集60个有故事的家庭!
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家庭,非深圳户籍的可以报名参与哦!
我学会会员、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个人(家庭)等都可以可积极参与,发掘身边有故事的家庭,操作简单,给这个家庭拍摄一张全家福,并配以文字说明即可!
1“影像深圳家谱”—立意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跟当时政治经济的变动有关。20世纪80年代至今,1000多万人移民深圳,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徙,是当代文明演进中波澜壮阔的诗篇。这次大迁徙,缘起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改革与开放。 从全国各地来的移民,35年交汇融合,开枝散叶,终成千家万户。随着深圳的飞速发展,家庭人员与结构也在随之变动中。家谱的多样性涵盖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多元化因素。依托深圳,背靠内地,面向全球的家庭组织结构特征,带有深圳的时代印记,是深圳人的DNA标签。让生活在内地、在深圳、在国外的一家几代人聚集在深圳,聚集在一个故事和梦想里,聚集在一张合影照片中,这就是独特的深圳家谱。 《影像深圳家谱》项目本身是个巨大的梦想,时间跨度10年,每年拍摄记录100个家庭,10年拍摄1000个家庭,创造史无前例的城市艺术史诗。一个家庭的影像家谱是文化个案,100个家庭呈现的是城市文化样本,1000个家庭的艺术记录,呈现新移民新族群的全部特质。
影像深圳家谱之基建工程兵 影像家谱团队摄
2“影像深圳家谱”—运营
2013年12月30日,“影像深圳家谱”项目隆重启动,一次载入史册的鸿篇巨制,牵动深圳民间各阶层血脉记忆的城市史记就此开启。
2015年,拍摄团队由深圳知名摄影师陈远忠、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等为基础团队组成。同时,在深圳晚报和我学会的推动下,深圳最有艺术高度的摄影家均积极参与拍摄,他们为“影像深圳家谱”呈现了精彩的图像。

影像深圳家谱之袁庚家族 影像家谱团队摄
2014年年初,大鹏赖氏家族在深圳晚报重磅推出后,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和生动的家庭故事使家谱一面世即感动鹏城。在深晚发出征集拍摄家庭后,众多市民踊跃报名争当主角,希望借此留下家族的珍贵合影和美好回忆。
影像深圳家谱之赖氏家族 影像家谱团队摄
之后,深圳晚报刊发了袁庚史记、彭湃后人、鹤湖新居罗氏家族、印顺大和尚等系列精彩报道,众多媒体和微信、微博纷纷转载。同时,艺术、IT、金融、地产等各界社会精英阶层普遍认为,这是个既有宏大文化价值,又紧接地气人脉的艺术项目,并参与了本项目的拍摄。庞大的摄影、摄像、采访团队在第一年成功完成了100个家庭的拍摄,拍摄家庭覆盖了深圳社会的各个阶层,极具代表性,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段迁徙的故事、一个奋斗的传奇。
影像深圳家谱之鹤湖新居罗氏家族 影像家谱团队摄
影像深圳家谱之刘振球家庭 影像家谱团队摄

影像深圳家谱之姚晓明家庭 影像家谱团队摄

影像深圳家谱之平湖刘氏家庭 影像家谱团队摄
“影像深圳家谱”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艺术项目,也是一个牵动社会各阶层城市记忆的项目,它区别于其他许多项目之处在于,从创意、拍摄到展出,始终强调艺术与人、与城市的高度互动,凸显史诗艺术在核心城市空间里的情感体验。深圳晚报每年用100个整版推出影像深圳家谱的精彩故事。
影像深圳家谱媒体刊登 深圳晚报
3“影像深圳家谱”—传播
本项目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出发的多媒体传播项目,包括媒体刊发、微信微博推送、网络展览、平面展览、视频记录、城市公共空间展览等多维度展示。

影像深圳家谱首展在中英街壹号举办 影像深圳家谱团队摄
2014年12月,第一年“影像深圳家谱”在全城巡展。首展在盐田中英街壹号举办,被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评价为“深圳最温暖的漂亮风景”。此外,百辆204路大巴,近400个公交站点,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博物馆,深南大道、宝安大道、龙岗大道、市中心区户外LED视频等,都在展出“影像深圳家谱”,展览时间为两个月,总共有5000万人次观展。 “影像深圳家谱”被深圳市委宣传部选定为代表深圳城市形象的艺术名片,于2015年6月赴欧盟总部展览。同时,“影像深圳家谱”将在全球巅峰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
影像深圳家谱公交站宣传

影像深圳家谱地铁站宣传

影像深圳家谱 深圳晚报多媒体数字版宣传

影像深圳家谱 户外多媒体视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