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罗湖更繁荣更文明更幸福
摘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记者 袁粮钢
在昨天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罗湖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区委书记倪泽望总结了五届区委在推动罗湖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报告了新一届区委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协调和三个突破”,即确保经济成就与居民幸福感相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相协调。到2016年,经济总量突破1800亿元,财税收入突破5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万元,让罗湖更繁荣、更文明、更幸福。
两大关键词:“质量”和“创新”
《报告》提出,未来5年,罗湖区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精耕细作种高产田”,把罗湖打造成“深圳质量”先行区。报告强调,不仅要在经济领域体现质量,也要在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发展领域体现质量,让质量成为罗湖最显著也是最核心、最打动人的特征。
过去5年,罗湖依靠创新,不断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取得来之不易的好成绩。未来5年,罗湖将在现有成绩上更大力度地创新,用新思路、新举措去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让创新成为罗湖的强大动力。
城市更新成繁荣“主战场”
繁荣是都市化的核心、现代化的内涵、国际化的动力。为实现更加繁荣,罗湖首先是要把城市更新作为“重头戏”和“主战场”,力求再造一批高产低耗、集约度强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和一批成功的“都市综合体”、“时尚之都”。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实现“双轮驱动”:让罗湖的生产性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生活性服务业的业种业态越来越丰富,时尚产业的话语权越来越强,新兴产业的活力越来越足。
让文明罗湖“表里如一”
报告在谈到“让罗湖更加文明”时提出,建设文明罗湖,就是用文明环境塑造文明的人,继而让文明的人营造文明环境。未来,罗湖将以“城有魅力、人有品行”为目标,不断创造城市质量的新飞跃,促进罗湖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全面和谐。区委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工作,努力探索出一些更务实更有效的新思路新办法,包括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弘扬大运精神和深圳十大观念,加强未成年人人格培育,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法治环境等。为让罗湖更文明,报告提出了文明建设的“三大抓手”:提升环境品位,提升管理质量,提升文化品质,同时探索建立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财政保障长效机制和社会化、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
网络问政议政督政将成常态
报告在“让罗湖更加幸福”部分强调,未来5年,罗湖区委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让人民群众作为城市的主人,切实享受贴心的服务,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为实现这一目标,罗湖将着力于“四民”,即保障民权、关切民生、扩大民享、确保民安,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为此,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作为城市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行重大项目、重大活动、重大开支公开制。同时,进一步善管善用罗湖社区家园网、罗湖电子政务网,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让网络问政、议政、督政成为常态。
首次提出干部绩效考评“连坐”理念
《报告》在谈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提出要建立严格的“上评、下评相结合”的干部绩效考评体系,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让不干事的有压力、干不好事的没市场、干不成事的让位置;首次提出了“连坐”理念,即对考评结果排后的单位,责任捆绑,影响整个单位的干部使用或提拔,整个单位成绩突出的,干部也会优先得到提拔重用,通过捆绑和“连坐”方式,激励整个团队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倪泽望就报告核心内容对话记者
深圳特区报记者 袁粮钢
见习记者 林琳
罗湖区委书记倪泽望昨天上午在区第六次党代会开幕式后接受了媒体的集体采访,就报告核心内容与记者展开了对话。
罗湖将以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记者:罗湖在保增长促发展方面有何新举措?
倪泽望:对罗湖来讲,保增长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消费,二是投资。罗湖更多地体现在消费拉动方面。明年,罗湖在促进消费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举措,让更多的消费者在罗湖能够得到他们满意的消费行为,在罗湖能够体现。我们会通过一些举措促进消费者到罗湖来,在罗湖能够称心如意地购物,包括住宿、餐饮,还要吸引一些国外的游客到罗湖来。消费是我们明年保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是投资。投资方面我们明年在城市更新方面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所以我刚才在报告里面也谈到,罗湖每年都要动工一批,筹备一批。今年我们已经开工了十大项目,明年还会有一大批新的项目相继开工,未来要确保罗湖的大项目一批接一批,每年完成一批、开工一批、规划一批,源源不断,让固定资产投资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当然,在筹划大项目时,我们将坚持项目规划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同步推进,力求再造一批高产低耗、集约度强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和一批成功的“都市综合体”、“时尚之都”。如果消费和投资都上去了,就能保证罗湖经济平稳、持续地发展。
经济增长将围绕质量做文章
记者:这一届党委在考虑GDP问题时,在工作目标里是什么样的定位?“罗湖质量”是否更能够代表现在的工作重心?
倪泽望:这个问题非常好,确实“质量”是一个关键词,没有质量的增长是没有意义的。罗湖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一定是围绕质量做文章,这也是罗湖这几年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在社会建设领域,质量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更高、更幸福。在文化建设领域,质量在于市民的文明素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城市软实力,城市管理的质量在于科学精细化程度等。因此,罗湖必须走这条路,质量是我们经济工作的重心。但是,不是说仅要质量,不要增长,有质量没有增长,老百姓最后还是享受不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在报告中,我们没有提到每年的具体增长速度,因为作为区级政府,我们很难预测每年的增速,这和宏观形势非常密切。我们只是提了一个总量指标,而且这个指标是可以实现的。
创新将涵盖罗湖未来工作的方方面面
记者:您在报告中提出了“创新”这一关键词,未来5至10年,创新主要是针对哪方面?
倪泽望:在报告中,我没有把创新具体到十大创新、二十大创新、五十大创新、一百大创新。但我提出了一个总体要求,也就是说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创新。我们要求这次党代会后,各部门都要列出明年准备创新什么,到年底要给全会一个交代。各个部门都要动脑筋,都要有创新点,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社会安全、人口管理等都需要创新,我们必须像“苹果”那样,不断创新,不断去破解难题。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企业如此,经营城市也是如此。
创新并不是这次党代会提出来的,这些年来,罗湖一直在创新,包括“罗湖社区家园网”、“电子行政监察”、“法官进社区”、“领导包案制”、“信访代诉制”、“同乡村”党建、“出租屋统一招租”、“门禁卡+视频”等,这些创新举措已经得到了中央、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并被正在推广。我这次要求的是广度和深度。也就是说,各个方面都要有创新,创新的力度要更大,创新的范围要更广。
工作标准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记者:您是新上任的区委书记,在推行工作作风改进时,压力肯定会有的,您觉得应该如何应对?
倪泽望:为什么我在会上讲到压力、挑战比较大,这也是要强化大家的危机意识,希望每个人都动起来,而非只靠班子里的几个人,一定要有团队精神,罗湖就是一个大团队。而且,这个团队一定要有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每个人都必须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主动瞄准先进。什么是先进?我的工作标准就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能不能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就需要你追我赶的劲头,当然保持动态领先也行!这个要求很高,因此我希望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这种责任意识,要有这种创新意识。
民生工作要“贴地而行”
记者:我们注意到,罗湖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连续5年都以10%的速度增长,现在已经翻番了,明年罗湖在民生方面有什么大动作或举措?
倪泽望:我在报告中也提到民生这一块,应该说民生工作我们特别强调的。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我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让人民群众作为城市的主人来享受我们的贴心服务,享受城市的发展成果。因此,民生民计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布局。未来,我们除加大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外,还要贴近民众、贴近社区。我在报告中用了一个词,叫作“贴地而行”,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重心一定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他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在民生方面,我们强调了民权、民享、民生、民安这些内容,实际上这是一个大民生概念,其中包括老百姓参与这个城市的管理,参与这个城市的发展,还包括帮扶一些困难群体,帮扶老人、残疾人,在这方面我们都会有特别的举措,让这类人群在社区生活得称心如意。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都是新闻发言人
记者: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善待善用新闻媒体,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新闻发言人,要支持配合新闻媒体的采访和报道,为媒体采访提供便利条件”,罗湖是否考虑建立一种制度来加以落实?
倪泽望:你这个建议非常好,接下来是我们如何落实的问题。这一点写在报告里不可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是空话,区委就没有领导力量了。所以,我想这个事情肯定会得到落实,只是有一个过程。首先,要对我们这批主要负责人进行培训,之后我们才有相应的水平,才有信心面对你们!
我们这样做并非想作秀或有其他什么目的。实际上,我们认为这样做是能够给政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下面的人说不清楚,因为没有授权也不敢说。媒体找他,他实际上很为难。怕说错了有麻烦,后面的一把手会批评他,所以他的压力很大。
所以在基层单位,包括局级、处级、科级单位,这些单位的一把手面对媒体都没有问题,他们对本单位发生的事情非常了解,所以他们能够把事情说清楚,而这也就达到目的了。
有时候,大家讨论起来也对媒体有意见,因为媒体传播出去的东西跟事实不符,当然这也不能怪媒体。记者说,“你这个部门不接受采访,你不给我提供材料,那我只能找旁边的观众,找其他当事人了。”这里面实际上是个沟通问题,部门负责人如果有信心接受媒体采访,报道不就真实了吗?我敢说,政府各部门都想把事情做好,让老百姓满意,但有时难免环节出现一点差错,出错就道歉嘛,把原因讲清楚,老百姓也能够谅解。所以,我认为没必要为自己找理由、遮遮掩掩,只要是真实的,都可以在媒体上反映。
2011年12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