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深圳多英烈 忠魂铸丰碑
民政干部讲述我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建立前后点滴
深圳特区报 李舒瑜  口述
刘金生
(时为市民政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现任深圳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

曾海畴
(时任市民政局财务科科长,现已退休)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记录整理

位于原宝安县人民广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何煌友 摄于1978年4月5日)

每逢清明,东纵、边纵的老战士相约来到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战友表达思念之情。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摄 1987年4月1日,我市隆重举行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这座镌刻着1036名革命先烈英名的丰碑从此成为一道风景,它讲述着深圳人在战火纷飞年代立下的不朽功勋,记录着这座年轻城市光荣的革命历史。
清明将至,一批又一批深圳市民来到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两位老民政工作者接受记者采访,讲述参与筹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难忘经历。
深圳是广东省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又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深圳人民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进行了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早在1955年,宝安县就在县政府前的人民广场,即现在的地王大厦东侧,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坐落于市中心、面积仅数百平方米的小广场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的需要。1983年,市政府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发展规划,决定选址建设革命烈士陵园,搬迁纪念碑。
搬到哪里好呢?当时选择的地点有两个,一是现在的深圳水库附近山上,二是婆岭,即现在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所在地。我们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论证,最后决定建在婆岭。最具说服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婆岭距离市中心相对较近,方便市民前往缅怀革命先烈;二是婆岭是当年东江纵队打击日本侵略者和营救沦陷在香港的进步爱国人士的重要交通点,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如今,地处福田梅林婆岭的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绿树鲜花辉映,静卧着1036名英烈志士,其中女性43人。从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庚子首义,到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从国民革命军东征,到省港大罢工;从抗击日本侵略者、营救在港爱国民主人士、掩护国际友人撤离,到解放三门岛、万山群岛、大铲岛、内伶仃岛和障阁等著名战役,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可歌可泣。
上世纪80年代初,市民政局仅有10多名工作人员,修建烈士纪念碑是一件大事,人人都要参与出力。当时北环路还没有修,婆岭附近全是水稻田,我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到现场参与筹建工作的。
请名家设计碑身书写碑文
建市之初,深圳的财政很紧张。可是,市里对修建烈士陵园大力支持,一期工程就投入了360万元。通过招标,我们请来当时著名的航天部第七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陵园。整个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没为经费发过愁。
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整个烈士陵园的灵魂,为了设计建设好纪念碑,我们还专门到北京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时,有人提出一个建议,能不能请著名雕塑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作者之一张松鹤为我们设计纪念碑?
张松鹤当时居住在东莞,距离深圳很近。他曾随东江纵队转战南北10余年,对深圳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尽管当时已年过七旬,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纪念碑的设计任务,并向大家声明,这项工作是对他早年东江纵队生涯的纪念,不收一分钱设计费。这让我们十分感动。
张松鹤的设计图花了好几个月,几易其稿,最后决定用现在的独特造型——从底部到顶端采用凹角形式,碑身中段至顶端欲合未合,犹似含苞欲放的玉兰花,富含“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风”的革命浪漫情怀。
除了设计纪念碑的造型,张松鹤还为纪念碑设计了3块铜铸浮雕,记录了深圳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西面浮雕反映抗日战争的壮烈场面,东面浮雕反映我党营救香港的进步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的过程,南面浮雕反映解放战争的场景。纪念碑的北面,是为碑文留的位置。我们专门找到书法家秦萼生,请他为纪念碑书写碑文。
1987年4月1日,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那天,市领导和全市各条战线代表、东纵老战士1200多人参加了仪式,大家都对纪念碑肃穆庄严的雄姿赞叹不已。许多人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比如当时团市委的同志就特地穿着草鞋来参加活动。
曾生长眠在革命烈士陵园
原中顾委委员曾生与深圳革命烈士陵园有不解之缘。曾生就是深圳坪山人,在任东江纵队司令员的时候,婆岭是他率领的部队的一个重要交通点。
早在革命烈士纪念碑筹建的时候,我市有关工作人员就到广州去向曾生汇报了这件事,并请求他为纪念碑题词。曾生爽快地答应了。不久,他来深圳,专门到市民政局听取了革命烈士陵园的规划,并高兴地提起毛笔,为纪念碑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醒目地刻在了纪念碑碑身上。
1987年,曾生又一次来到深圳,参加革命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并与其他代表一起,亲手在纪念碑前植下四棵英雄树,象征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1995年,曾生在广州逝世。根据他的遗愿,经过中央批准,他的骨灰安放在他自己关注中建设起来的深圳革命烈士陵园,长眠在这片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
后来,革命烈士陵园又进行了第二期工程,建设了烈士芳名亭,分批刻下了1036名深圳烈士的名字。在1982年市政府编写的《革命烈士名录》中,简要记载了深圳烈士的牺牲原因,绝大多数烈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惨烈的战斗中牺牲的。在这些革命先辈中,只有曾生一人是将骨灰安葬在了这里。
深圳革命烈士陵园先后经过4期建设,到目前共投入2000多万元,除了纪念碑、烈士芳名亭外,还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馆。1988年,深圳革命烈士陵园被广东省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95年被深圳市委命名为深圳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深圳市政府斥资1000多万元重修烈士陵园。
清明将至,我市各界群众和部队官兵纷纷来到革命烈士陵园,在这座热血丰碑下,缅怀革命先烈,敬献花圈。每年有近百万人次的各界人士到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瞻仰和缅怀革命烈士。
新闻链接
2002年11月23日,一个英雄的故事传遍鹏城。70岁的东江纵队女战士李维清,专程从东北赶来深圳看望她那些长眠在这里烈士墓下的战友们。其中还有她自己——民政部门以为她已经牺牲在战场上了。没想到几十年后,当年的“烈士”又回到了故乡。在纪念碑背面的“烈士芳名录”中第四行右起第三列,李维清抚摸着一个名字“李惠清”,忍不住热泪纵横。她当年参加东江纵队后,曾经使用“李惠清”的名字,解放后立碑时当地有关部门认为“李惠清”已经牺牲——其实,“李惠清”就是站在这个名字面前的李维清。
记者点评
据调查统计,在深圳大地上大大小小的烈士纪念碑(亭)有19处之多,分布在福田、南头、平湖、坪山、布吉、大鹏、坑梓、福永、龙华等地。这一座座丰碑,印证了我们这座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的年轻城市,还是一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英雄辈出的热土。
2009年,市民政局和市文明办牵头开设了深圳英烈网,将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用仿真手段“搬”到了网上,建起了“网上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个人纪念馆。
高高耸立的纪念碑,映照着先烈的不朽英魂。它将永远铭记着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思念和缅怀,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2010年4月1日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