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西河镇正月十六“扫街灯”活动
历史沿革;迎灯活动是大埔县西河镇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初五至十六期间各村各姓宗族按不同时间进行迎灯活动,如漳溪村初六晚迎灯、和平村初七、东方村初八、上黄砂村初九、饭罗墩初十一、纯德初十二、黄塘、南桥初十三、南丰初十五等。初十六晚全镇各村的花灯集中漳溪圩赛花灯,又叫扫街灯。
“扫街灯”的起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此时西河漳溪圩已建圩几十年,商铺林立,两省边贸活动频繁,已现一片繁荣景象。因圩镇居民多为在圩镇从商开铺附近村民,每年到正月迎灯期间,漳溪圩都显得格外安静空寂。为了使漳溪圩热闹起来,原为上黄砂籍的肖姓“街正”(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主任)召集全圩商家,提议在正月期间在各房各姓在各自迎灯活动结束后集中到漳溪圩为各商铺拜年,并进行赛花灯、赛锣鼓、舞龙、舞狮等活动助兴。因为漳溪圩每逢农历一、六为圩日,而正月十六为新年开春第一个圩日,于是人们选择这一天晚为漳溪圩闹春之日称为“赛街灯”。从此这个活动固定并流传下来。
过了这一天,人们就要从新年的欢乐中解脱出来,农民要开耕莳田、商人要开门做生意,在正月留下的鞭炮屑、废弃花灯都要被清扫干净,于是“赛街灯”逐渐被人叫“扫街灯”。在破四旧年代,这个活动被禁止,改革开放后,漳溪圩的“扫街灯”又活跃起来,并在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在八十年代,为丰富这个活动的内涵,人们模仿“做古事”和“飘色”的模式,进行化妆游行,由一成人化妆成寿星在前面,后有两个小孩化妆成手持扫帚的仙童在后面打扫街道,再后面是各村的花灯、锣鼓队。
“扫街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