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成就激起创作愿望
马麟博是西安市高陵县人,今年46岁,是西安市书法协会会员,他的雕塑作品曾在西安市古文化艺术节上获奖。马麟博读完初中后就没再读书,艺术上的造诣都是靠他自学得来的。
马麟博从小就非常热爱美术。10多岁时,他看了阿尔巴尼亚影片《第八个铜像》,迷上了雕塑,开始摸索学习。他笑着回忆称,刚开始学雕塑时,很多基本的东西都要靠自己摸索,因而闹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曾骑了40多分钟自行车到县城里,高高兴兴地买回生石灰做石膏雕像,没想到做出的雕像不能凝固。当别人告诉他应该用熟石灰做时,他又懵了。他说:“我那时并不知道生石灰与熟石灰怎么分,我把生石灰倒进锅里翻炒,以为那样就可以把生石灰变成熟石灰了,可没想到用来雕像时还是不行,后来学了有关知识后才知道我闹了个大笑话。”为了学艺,马麟博不辞劳苦。有一次,他把自己创作的塑像装在桶里放在自行车后架上,然后骑车骑了50公里的路程,把塑像送到西安美术学院,请一位教授指导。
工夫不负有人心,马麟博 26岁的时候,在朋友的推荐下,他辞去了当地文化站工作,到了高陵县一间工艺美术厂当工艺美术师。2004年时,他放弃了老家的工作,到广州、东莞从事雕塑工作。直至两年前,他才在深圳住了下来。这两年,他除了平时上街摆摊卖画赚生活费外,假期还开培训班教学生学美术。
在深圳,马先生更能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欢欣鼓舞。他说:“我很喜欢深圳,去年曾写过一首诗《深圳农民工》,诗里有这样的诗句:……啊,深圳,东方神州的千里马,我是平凡忠实的建设者,挥汗拭泪追梦南粤鹏城,竭诚献智为您纵情呐喊……这首诗中句句都是我的心声。”这时,10年来一直埋在他心底的愿望又开始涌动了。
马麟博一直都非常崇拜画家董希文,对他所画的《开国大典》油画更是喜爱万分。10年前,新中国五十华诞的时候,他就想将《开国大典》这幅画临摹雕刻出来。但是10年前,各种条件不成熟,对自己的雕刻技术也没有信心,因此没有动手。随着新中国六十华诞的临近,他决心一定要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完成多年的心愿。
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创作
马先生介绍说,今年7月初的时候,他就开始四处寻找适合雕刻的材料。刚开始,他找了一块砂岩准备用于雕刻,雕刻了一些图后,觉得用砂岩硬度不够,于是便放弃了砂岩,经过再次试验,选择了花岗岩。马先生说:“我以前用过石膏、青石雕刻,但是用花岗岩雕刻浮雕还是第一次。”
由于花岗岩非常坚硬,马先生在雕刻“开国大典”浮雕时遇到了很多困难。雕刻这个浮雕时需要先把画临摹在花岗岩上,然后再用刻刀一笔一画地雕刻出来。由于花岗岩硬度大,一般的刻刀雕刻不了,但他一时不知道从哪里买得到特殊的刻刀。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找来一个坚硬的冲击钻钻头,然后自己用砂磨反复打磨,将钻头磨成一把锋利的刻刀。在花岗岩上雕刻是个精细的活儿,他晚上视力又不好,因此,只能白天在家里雕刻,晚上才出门摆摊帮人画像赚点生活费。
“刚开始雕刻时觉得很难,差点就想放弃。”马先生说,花岗岩的硬度大,雕刻过程中如果雕错一点就难以修复,因此每一笔每一画都得小心翼翼的,雕刻一个伟人的头像一般要多天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他曾几次想过放弃,不过每次都咬咬牙坚持下来。最终,足足用了两个多月才雕刻完成。
记者在马先生家里看到,一块长1米,宽0.6米的花岗岩石浮雕摆放在桌子上,只见花岗岩浮雕每个线条都刻画得非常仔细,再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各界代表在开阔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壮观场面。
马先生深情触摸着自己的心血之作说:“国庆节就要来临,我希望用我的作品表达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希望祖国今后发展更快,更加繁荣富强!”

马麟博和他的作品“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