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厦改造传承历史人文
(摘自深圳商报记者黄青山/实习生黄美玲/通讯员王一宪)2009年9月23日
岗厦的历史和文化将在改造中得到光大,岗厦村不会从特区的记忆中淡出。岗厦改造将建设文天祥纪念馆、岗厦牌楼、岗厦改造博物馆等。根据村民的提议,福田区还申请将现有海田路改名为岗厦路。
岗厦村民、区政协委员文志强向记者表示,岗厦文氏是文天祥组织的文家义军的后代,村民要全力支持城中村改造,建设新岗厦,让文氏村民为先祖增光添彩。
记者在岗厦河园片区采访了解到,岗厦村本村居民几乎全部姓文,他们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第26代后裔。据了解,岗厦的始祖文萃正是文天祥堂兄文天瑞的第5代子孙。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现在的岗厦文氏家族后裔共2000余人,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
文氏祠堂在岗厦村代代相传,一曲文氏《正气歌》相传600年。1278年,为了扩充军队反击元军,文天祥在家乡江西庐陵(今吉安)组织文家义军,扩充军队,组织进攻。但因寡不敌众,在江西战败转至南粤,不久后文天祥在海丰不幸被俘。之后,文家义军四处流散,其中一支就在今深圳松岗一带养伤,而后定居在那里。680多年前,文氏子孙文萃等人来到岗厦,见到这里四面都是鱼塘,土地也十分肥沃,又有茂密的山林,从此定居于此,繁衍生息。岗厦文氏的始祖文萃与香港泰亨村的始祖文荫都是文天瑞第四世文垂统之子,垂统祖就葬于现香港落马洲一带,每年重阳节,两地文氏都会有千余人聚集在那里祭祀祖先。
据岗厦股份公司董事长文晓阳介绍,解放前,岗厦曾被喻为“番薯之村”。因为种植很多番薯,岗厦人常常用番薯和沿海的渔民换海鲜吃。改革开放前岗厦村有水田2000余亩,800多村民都以种植水稻为生,但是由于经济单一,生活并不富足,全村只有100多间瓦房。为改善生活,很多村民们都去香港打工,做生意,甚至定居。改革开放之后,村里有些家庭开始有了些积蓄,他们开始陆续拆掉瓦房,建起新楼,并将自家的空房出租,过上了富足生活。

新岗厦美好蓝图深入人心。

早签约,早得实惠,签约村民欢欣鼓舞。

在福田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正确部署下,岗厦改造项目正朝着预定目标推进。

岗厦村民签约达到预期目标,岗厦改造驶入了快车道。

岗厦改造是我市城中村改造的示范项目,区人大领导带领人大代表前来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