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38.69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本市新闻
 

村支书向习仲勋直言:香港比内地好

(摘自深圳特区报 记者 叶志卫 金涌)

 

 

▲方苞讲述当年遏止“偷渡潮”。吴铠峰 摄

 

 改革开放后深港往来自由。图为人潮涌动的罗湖口岸。许光明 摄

 

汤锦森触景生情忆当年。

 

张锦明“逃港”多年后返乡定居如是说。

 

 

1978年,习仲勋同志到广东担任省委书记,7月初就到宝安调研偷渡潮情况。

在当时关押外逃人员的一个部队营房里,习仲勋直截了当地问了一名偷渡人员:你为什么要外逃啊?

偷渡人员回答:香港比这里好嘛,有工做,有钱赚。

随后,时任宝安县委书记方苞,又组织了20多名村委支书与习仲勋座谈。

习仲勋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外逃?

当时的福永镇凤凰大队支部书记文富祥,毫不讳言地说:香港比内地好嘛!

这次座谈对习仲勋的触动很大。事后,习仲勋对方苞说:看来外逃问题不仅仅是思想问题,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习仲勋同志回省后,派省计委副主任张勋甫率工作组到宝安珠海调研。

197810月,省委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宝安珠海两县的规划和设想的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在35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新型的边防城市。

19792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省政府的报告。715,党中央和国务院讨论决定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

这个历史性的文件,明确了给地方更多主动权,同时提出了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试办出口特区,并确定三个特区建设有步骤地进行,先重点抓好深圳市的建设

 

人物1 汤锦森:当年反偷渡 白天劳动夜晚防逃

站在黄贝岭上望过去,是郁郁葱葱的罗芳后山,山间蜿蜒的铁丝网是边境线,隔着一条三岔河,河那边就是香港。汤锦森告诉我们,当年,黄贝岭大队的乡亲逃港,绝大部分选择这儿,过境耕作地太熟悉了,乘着守卫的战士民兵不留神,一撩腿的功夫,过去了。

上世纪6070年代,汤锦森当过黄贝岭大队的民兵营长、村支书,后担任附城公社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今年初,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上退休,这之前,他还当过多年罗湖区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之前,老宝安和香港一河之隔,文锦渡、罗湖桥、沙头角三卡通关,两地居民往来,一般不查证件,走亲访友方便,还有通婚的,香港大小姐嫁到黄贝岭,也不算稀奇。汤锦森告诉我们,黄贝岭的萝卜,那时在香港菜市很抢手,农民挑担过去,换消费品回来,互通有无。

附城公社有1000多亩粮田,在界河那边的插花地,农民持过境耕作证早出晚归,没人跑港。去干什么呢,两地生活差不多,去了打杂帮工,让乡亲看不起。

汤锦森话锋一转,不过,后来形势变了,香港经济上马,开始起飞,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工资、福利相当高。我们这边呢,农活辛苦农民穷。说黄贝岭吧,一个壮劳力干一天,工分六七毛,对面一天八小时六七十块,加班工资另算,一天等于咱几个月呀!

于是,青壮年一窝蜂地跑,过境耕作的不回了,民兵枪一扔跑了,还有大小队干部,男男女女,怎么做工作都没用!整个黄贝岭,家家都有跑的,你处理谁,法不责众啦!

我们的工作任务,一抓粮食生产,二抓反偷渡,可青壮劳力跑光了,只剩老幼病残守家看门,抓谁去?汤锦森说他那个生产队,跑得只剩7个男的,其余全是女的,700多亩水旱地呀。长岭有个耕肚村,最后剩下一个人,后来的宝安地图上,彻底消失了。干部白天要劳动,晚上要放哨防逃,辛苦到了头!

汤锦森向我们分析说,遏止逃港风要从根上找原因,不是制度有问题,而是政策不对头,运动搞乱了人心,拖垮了经济。跑去香港的人温饱不愁,没文化有力气,两个月就开始往回寄钱了,家庭生活迅速提升。开始是寄布料、味精、肥皂等日常消费品,再后来,就寄来黑白电视机、盒式收录机,港币兑换华侨券,上高级商店购物,怎么不惹人眼馋、动心呢!

 当过农民、基层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的汤锦森,能理解当年加入逃港大军乡亲们的所作所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面对河对岸的巨大诱惑,单靠人定胜天的思想,以及空洞的政治说教,填不饱肚子,解决不了根本,自然也刹不住偷渡潮。直到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这一困扰多年的老大难才得以彻底解决。

经济不牢,地动山摇。汤锦森说,按照利用香港,建设宝安的指示精神,党委给出边境农民治穷致富的药方是:扩大过境耕作的人数和放宽条件,充分利用边境社队在新界的土地,凡是丢荒的,种粮食的,都改为菜地或鱼塘,丘陵地发展现代化养鸡业,调减粮食任务,恢复边境小额贸易。

 再后来,改以粮为纲多种经营,推动土地、鱼塘承包到户,农工商全面发展,办车队、办餐厅、办招待所,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一下子涌现出万元户村的渔民村、罗芳村,家家盖起了小洋楼,村民人均生活水准超过了大部分逃港人家。从那时候起,已经定居香港移居海外的乡亲开始大批回流。时至今日,单是黄贝岭村,回乡投资、定居、养老的当年逃港乡亲,竟达到了九成以上。

汤锦森最难忘1984125日,时任附城公社党委书记的他,接到了市里通知,一早在渔民村委门口迎候首长的车队,而他做梦没想到的,第一个下车的是小平同志。

小平同志从渔民村,看到了中国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希望,在村支书老吴的小洋楼里,邓榕对父亲说,这里的农民比您工资还高呢。我激动地插话说,做梦也想不到有今天这样好的生活,是您的改革开放决策英明。老人家听了默默点头。

汤锦森最后一句,特别经典:奔富路,我们别无选择!

 

人物2 张锦明 黄贝岭:穷窝变成金窝银窝

常言说,金窝银窝不如咱的穷窝。可我们这些人,当年经不住诱惑,抛家离走,老小不管,偷渡去了香港,对不住父老乡亲。在深圳古玩城,张锦明往当年附城公社党委书记汤锦森杯里续水,几分愧疚地说,书记,我辜负你的培养,不好意思。

老汤笑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看老弟,你不是又回来了。

30多年前,张锦明是黄贝岭大队拖拉机手、基干民兵,还是培养积极分子,他驾驶的红卫东风拖拉机,惹得男仔嫉妒,女伢羡慕。老汤是黄贝岭人,见他聪明好学,吃得苦,就特别关照他,重点培养他。可是一天,张锦明不辞而别了,像村里的青壮劳力一样,偷渡去了香港。

老汤听到消息,叹了一口气,为什么?

往好说,年轻人向往幸福生活,这无可挑剔;往差处想,不就是怕吃苦,不愿守着土地干农活。但老汤相信,总有一天,家乡变富了,和香港差距没了,跟张锦明一样的,都会回来的。

这一走就是30年,当年的小青年,都快60岁了,沧桑写满脸上。

张锦明告诉我们,起初在香港又苦又累,好在他有技术,开过拖拉机,先做建筑工,再学开车,一天拿47块钱,加班费除外,一天下来不得了,黄贝岭起早贪黑,干两三个月还没这多呢!经过辛勤创业,他慢慢上了路,常寄钱回家,给父母盖了房子。再后来做小包工头,开自己的公司,购房买车,小日子不错。

但是有一天,张锦明突然回到了黄贝岭。一看,嗨,深圳的高楼大厦不比香港少,村民的生活不比他们差,一颗心就搅动了,睡不着觉了。

我再也不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了,如今,张锦明跟许多同样经历的人一起,在深圳,在黄贝岭,安居置业,无忧无虑。

退休后的老汤,和张锦明志趣相投,两人都略通古玩,没事淘淘宝,切磋切磋技艺,鉴赏水平天天有提高。

 

回眸涨潮落

深圳,田边水沟的意思,这一带水泽密布,广东百姓、香港同胞认为水是好意头,是发大财的好地方。

然而,这个可以发大财的好地方,改革开放前,因为贫穷曾出现三次大的群众偷渡潮。每次,都牵动广东不少县市,甚至波及全国,成为困扰宝安发展的一个老大难

1973苞赴任宝安县委书记时,地委寄予厚望: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把偷渡降下来!

 

说来容易做来难。

解放30,香港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很荒凉,一河之隔,差别之巨,令人震惊。宝安县委在调研中发现:农民负担很重。群众偷渡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对头,农民没奔头;只要政策对了头,经济搞上去,偷渡问题将迎刃而解。

一段实践之后,果然得到了充分印证。这就是:粮食生产上去了,多种经济发展了,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了。顺理成章的是,宝安农村稳定了,逃港风刹住了,偷渡潮退下了,各种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时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启了!

深圳建市尤其建立经济特区之后,改革开放大风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至上世纪80中期,宝安农民已经达到或超过香港新界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两地差距大大缩小。

如此一来,有谁还会铤而走险去偷渡?!甚至于,那些当年逃港的乡亲也越来越多的回来了

逃港风遏止,偷渡潮落退。偷渡,这个困扰宝安几十年之久的老大难,终于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小平说得好:发展才是硬道理!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