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上世纪50年代,深圳建起了深圳戏院、新安酒家和华侨大厦
“边城三大建筑”个个有名
(摘自深圳特区报 记者 叶志卫)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到深圳视察,看见深圳毗邻港九,是华侨出入最多的口岸,建议把这里建设成祖国南大门的橱窗,于是修水库、建戏院……当年深圳戏院、新安酒家、华侨大厦被称作是“边城三大建筑”,如今,这三大建筑都还为深圳人所熟知。
在这三大建筑当中,深圳戏院是最有名的。深圳戏院坐落于东门步行街口始建于1958年1994年重建1997年7月重新开业。它是深圳地区最早的剧场单位,上世纪60至80年代,在祖国大陆对港澳的统战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待过中国几乎所有中央文艺表演团体演出,接待过很多外国元首和国家领导人。
深圳戏院承担了很多著名文艺工作者的演出,比如,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先生就曾在此演出。1965年9月20日,原宝安县文化局接到国家文化部电报通知:马思聪先生和夫人王慕理女士将于10月1日来深圳举行独奏音乐会,并务必准备一部高级大三角钢琴。接到通知,县文化局先喜后忧,能欣赏到名家独奏音乐会可谓喜从天降,但当时的深圳何来高级大型三角钢琴?香港文艺界人士获悉此消息后,热情地集资20万元港币为深圳购买了一架德国名贵的依巴赫牌三角钢琴。为此深圳在香港同胞的支持下有了第一架钢琴。
新安酒家位于东门永新街道。宝安县在明清两代曾称新安县,酒家故取名“新安”。新安酒家奠基于1958年,当时由陶铸来挥锹奠基。中途虽然遭遇三年经济困难,新安酒家还是于1961年春节正式开业。开业前夕的大年三十晚宴请来叶剑英元帅和广西戏剧团刘三姐剧组的演员。大年初一,叶剑英元帅亲自为新安酒家开业剪彩。上世纪60年代,深圳戏院经常有演出,香港工会、文艺界、工商界的人士也纷纷走过罗湖桥来观看演出,场场满座,每天日夜两场共有两千多人。每到周日,到新安酒楼饮早茶也是当时深圳人的时尚。新安酒家成为当时宝安县最大、知名度最高、接待省地市领导和港澳台同胞的定点酒家。2005年新安酒家结束了40多年的营业历史。
深圳可称之为酒店和酒家的东西也是上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的,其中之一就是被称为三大建筑之一的华侨大厦,当年,该大厦是接待上级领导和港澳台同胞以及华侨的高级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