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记者昨天从深圳市文化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深圳将于13日早上10时在深圳市博物馆老馆举行“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从13日到30日,深圳市将举行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记者还了解到,最近深圳市出台了两个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或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迈上新台阶。
“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抓
据悉,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双管齐下”,而且活动形式也推陈出新,市民除了能满足耳目之娱外,更可以通过身体去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其中,在启动仪式上将有香云纱服饰表演、平湖纸龙舞、上川醒狮舞、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粤剧、客家山歌等现场表演,还有贾氏点穴疗法、骆氏腹诊推拿术等技艺的现场展示。在展厅现场还将滚动播放反映深圳29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像片,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现场还将展出《三十万里探宝行——管祥麟考察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成果展》,汇集管祥麟先生二十余年来收集的服饰、织物、木版年画、剪纸、皮影等民族民间艺术品千余件(套),系统展示我国50多个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此外,各区也将同时举行各式各样的“非遗”活动。由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将于文化遗产日当天正式开通。
而看似深奥的考古工作也将以亲切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告诉记者,今年“文化遗产日”将举行“深圳考古成果进社区”活动,以可移动式展板形式深入社区宣传深圳考古成果和深圳历史文化。此外,他们还将在“文化遗产日”当天在深圳市博物馆老馆设点,邀请市内外文化鉴定专家为市民进行免费文物鉴定。“免费文物鉴定自去年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几次,已在市民当中形成了良好口碑。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普及文物知识,同时让市民感觉到考古工作也是能为人民服务的。”
“非遗”传承人 可获资金补贴
深圳是一座既年轻又古老的城市,她“古老”的文化之根体现在散落于民间各处历史悠久的“非遗”项目之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深圳的“非遗”保护工作获得了丰硕成果。从2005到2009年的“非遗”普查中,全市共发掘出240多个“非遗”资源项目,一批珍贵的“非遗”已被列入国家、省、市的保护名录。其中先后两批共39个项目被列入市级保护名录,12个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沙头角鱼灯舞和平乐郭氏正骨医术2个项目正式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继去年公布了首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13日将正式公布第二批传承人名单。如今,市区两级“非遗”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非遗”保护队伍正茁壮成长。
在这种良好形势下,《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和《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保护暂行办法》也正式出台了。据悉,这是深圳建市以来专门为“非遗”制定的第一个部门规范文件,预示着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朝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规化、规范化的道路迈进。记者从这两个文件中看到,它们对名录申报和传承人的条件、标准、申报主体以及保护计划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传承人更是关爱有加——除了每年对正常开展传承活动的传承人和学徒给予一定数额的传承补贴外,每年还会让传承人享受一次免费的身体检查,还有文化机构的上门慰问。在场一位“非遗”传承人告诉记者,对传承人的尊重也是对“非遗”项目的尊重,此举将有利于许多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重新星火燎原。
深圳市2009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总汇
活动项目 活动时间 主办单位 活动地点
文化遗产日启动仪式(包括《贾氏点穴疗法》、《骆氏腹诊推拿术》、狮舞、麒麟舞、平湖纸龙舞、香云纱服饰表演、粤剧、山歌、内画制作技艺、竹编画、剪影艺术、客家凉帽编织技艺、捏面人工艺等深圳“非遗”项目现场展演、展示)6月13日上午 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深圳博物馆旧馆 9:30分开始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 6月13-30日
《香云纱染整技艺》展 6月13-30日
《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展 6月13-30日
深圳市首届“民间、民俗、民情”摄影展览 6月13-30日深圳市群众艺术馆
香云纱染整技艺传习及展示活动 6月13-30日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罗湖区文化馆 深圳市莲塘工业区、香云纱博物馆
平乐郭氏正骨法代表性传承人义诊活动 6月13日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包括内画、剪影、竹编画、捏面人、剪纸、制作风车·灯笼、开丁节介绍与现场制作开丁茶、狮舞、麒麟舞、南水客家山歌等。活动中,邀请艺人现场表演、制作,并低于市场价格向群众出售工艺品与有关书籍。)6月13-14日 南山区文化馆南山区中山公园东门广场、蛇口大铲广场
“沙头角鱼灯舞”表演 6月13日下午4时至5时 盐田区文化馆 盐田区中英街沙栏吓村
让“非遗”项目焕发商机
挖掘、保护“非遗”项目只是第一步。据深圳群艺馆馆长刘兴范介绍,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商讨如何进一步焕发“非遗”的生命力。“比如鱼灯舞是深圳本土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但是目前的推广和保护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各地都应该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我们可以参考山东潍坊的风筝,他们每年的风筝文化节为当地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同时也推动了风筝文化的推广。如果我们也成立‘鱼灯节’,就会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热爱‘非遗’的人过来,到时深圳的鱼灯就会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鱼灯舞也就迎来第二春了。”他表示,不同“非遗”项目将由不同保护方式,如香云纱是古老与技术的结合,也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若能让它走上国际时装周,那这种特殊的服饰将走进历史新阶段。而作为传统医学的骆氏腹诊推拿术,则可经过艺术加工,将其作为健身操向全国推广。“原地踏步不应该是‘非遗’项目的归宿,不同项目应根据不同的渊源和特点加以发展。”
此外,据深圳市“非遗”保护办公室主任王程太表示,大力挖掘外来项目,让它扎根本地,丰富深圳的文化也是深圳“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大特色,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骆氏腹诊推拿术、贾氏点穴疗法就是其中的典型。如何让它们更好地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开枝散叶,也是“非遗”保护工作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