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3.173.10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摄影资讯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摄影资讯 -->> 本市新闻
 

唐诗中的端午节

(摘自深圳特区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起源于先秦时期。在唐代,端午节是个盛大的节日,朝野上下,许多习俗和活动要在这一天举行,诸如龙舟竞渡、君臣互赠夏衣、门前插艾、手臂缠五彩丝线,等等。唐诗的触角广博而细密,对这些习俗都有生动的反映。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屈原含恨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得知,便驾驶船只争相打捞。这个传说,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如文秀在《端午》诗中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人继承了前朝人的做法,在端午节这天各地都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卢肇在《竞渡诗》中写道: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龙舟之上鼓声咚咚,如雷滚动;船头劈开水面,掀起如雪的浪花。岸上看热闹的人们为冲锋在前的龙舟齐声呐喊,连鸟儿都退避三舍不敢前飞了。刚才还怀疑那条龙舟能否取胜,眨眼之间它便夺得了锦标,胜利回归了。张建封的长诗《竞渡歌》最被人们看好,其中描写竞渡场面十分精彩: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到了冲刺阶段,场面更加热烈了: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望着即将靠近的终点锦标,两条龙舟上的健儿们眼睛闪出亮光,目如舜,传说舜有双瞳,所以视觉特别明亮,这里是用来比方龙舟健儿急切、热烈的眼神。看着决胜的关头,坡上的观众发出了惊雷般的呼叫。胜负转眼间作出分晓: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这是写输了一方的表现,眼看着别人夺了锦标,只好徒劳地挥动船桨向前划。徐凝的《竞渡》诗写得短小而精彩,只20个字而境界全出:乍疑鲸喷浪,忽似(益鸟)凌风。呀呷汀洲动,喧阗里巷空。鲸喷浪、(益鸟)凌风,想像奇绝,把龙舟疾驰之状写得惊耸动人,这是正面下笔。后两句是侧面烘托,汀洲动、里巷空,写出观众之多,惊讶之巨。从上述这些诗歌不难看出唐代龙舟竞渡的盛况,生动的生活场景调动了诗人的丰富想像,绽放出朵朵绚烂的竞渡诗花。

 

君臣互赠夏衣

按照时令,端午节之后进入夏季,人们需要更换衣服了。节日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赐予夏衣。这个工作很仔细,所赐的衣服用轻薄的细葛为料,还要根据臣子的身材缝制,让他们穿着合身。杜甫《端午日赐衣》诗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首句表达出乎意料的心情:宫衣上面居然还有我杜甫的名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此时肃宗正在打击他老爹的臣子,把房琯、张镐、严武、贾至、高适、岑参等人贬出京都,杜甫也在打击之列,端午节过后没有几天也被外放了。所以,他对受赐夏衣这份恩荣感到意外。三四两句写夏衣的轻软高级,细葛含着微风,香罗白如积雪,杜甫的想像力令人叹服。五六两句写穿着的惬意,夏衣上面的题名墨迹尚湿,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凉。第七句写衣服长短合身,结句写自己终身感戴皇恩。杜甫当时任左拾遗,是个八品小官,他能受赐夏衣,可见皇上端午赐衣的范围十分广泛。

一方是皇上赐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献夏衣。关于后者,史书未记,长于记事的杜甫却写把它进诗中。杜甫有《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详,他制成了一件高级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长安)进奉给皇上,杜甫写诗给他送行。诗中写道: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云雾,比喻夏衣的轻柔,拜跪题封,是表示对皇上的敬重。

 

长命缕与插艾草

五月是民间信仰的恶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恶月中的恶日。汉代《风俗通议》上说:俗云:五月到官,至晚不迁。意思是说在五月份上任,你这官是不能升迁的。又说: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这当然都是迷信,但是颇有信奉的市场。宋朝的徽宗皇帝和童贯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心里难免疙疙瘩瘩,于是改为十月十日生的。(周密《齐东野语》)大宋皇帝一般都喜欢弄虚作假。由于有了这种说法,五月初五这一天就成了辟邪防祸的日子。具体的做法有两个:在门上或手腕上挂结长命丝绳,在门上插艾草。早在汉代,就有这种习俗,《汉书·礼仪志》上说:五月初五,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到了唐代,朝野仍然沿袭这种风俗。诗人和凝《宫词》写道: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朱门插艾香丝系臂就是这种风俗的体现。据《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扎作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对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所作的解释。艾,别称艾蒿家艾蕲艾,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叶清香怡人,舒畅肺腑。茎和叶皆含花香油,可作调香原料,亦可用于杀虫。中医学上以叶入药。在古代,人们没有蚊帐躲避蚊虫叮咬,而端午节后蚊虫渐多,在门上插艾草,也可以阻止蚊虫进屋。

每年端午节,皇上还要向臣子赐赠百索,百索,就是长命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绳索,又名长命缕。诗人窦叔向有《端午日恩赐百索》,诗云:仙官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为仙官,这里指皇上。皇上赐予长命缕,深深感动了这位诗人,他说此事之大足可惊动蛟龙,恩情之深足可晓谕犬马,表示在有生之年尽力报答圣明的心情。唐人韩鄂《岁华纪丽·端午》也有百索缠臂的记载。长命丝绳为什么要用五色丝线编成,这里是有说法的,古人以五色(红、黄、青、白、黑)对应五行(火、土、木、金、水),五行相生相克,所以能够辟邪除祸。

华夏文明长流不息。从唐代到今天,历史的长河风急浪高、百曲千折,而端午节的若干习俗仍在延续。这些被赋予民族文化精神和美好心愿的习俗,将随同中华民族永世长存。

 每年端午节,在屈原故里都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