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深闺的后花园——增城(一)
(石践 文/图)

1.增城何仙姑家庙始建于明朝,因战乱,屡经修建。最后一次重建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

2.何仙姑家庙正堂右侧瓦脊上这棵桃树人称“仙桃”。仙桃相传是何仙姑师傅麻姑献寿的仙桃,故又称“麻姑仙桃”。它虽生长在缺土少壤的瓦背屋脊上却依旧枝叶繁茂。据了解,2003年,对仙桃进行义卖,最高一颗仙桃竞投价为5万元,此后价格逐年攀高,2007年更有一颗卖出13.8万元的天价。

3.何仙姑家庙旁的盘龙古藤已有千年历史,由青藤绕着一棵古榕树和几棵杂树繁衍而成的。古藤树冠覆盖范围500多平方米。茎干如卧龙在地上空中蜿蜒30多米,最高处3米多,有些地方甚至完全埋入地下。据国内专家鉴定古藤学名为“白花鱼藤”,是我国稀有的植物。但他们也辨别不清古藤的源头何在。古藤每年6月中下旬开花,花朵状如米兰,为白色,花期约10天,8月结果。

4.报德祠前临招贤山背依伏虎岭,田园、池塘、清溪搭配,尽得形胜。古祠修建于明洪武十八(1385)年,后改换邢祚昌题写的“报德祠”匾额,是罕见的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内外壁上多彩绘、浮雕及陶塑,颇有观赏和研究价值。各殿案前都积满厚厚烟灰,香火相当鼎盛。

5. 报德祠左侧有一棵木棉古树,旁有文字陈述:“……木棉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文革时期因祠庙被毁而慢慢枯萎……一直被当枯木对待。有人欲砍伐作木材,但斧不入且缺口生锈,砍者手臂痛肿数月而不得动弹。1999年祠庙修复之后,树又重现生机……”。木棉花树与何仙姑桃、挂绿并称增城“仙花、仙桃、仙果”。

6.书法家常福居士为报德祠泼墨挥毫。左为增城旅游局长史寿山先生,右为报德祠主持杨克明师傅。

7.增城南香山古称南樵山,意与粤中名胜西樵山、东樵山(即罗浮山)鼎足对峙。山虽不高,海拔仅433.2米,但它具有罗浮山巍峨雄伟与清幽秀丽的特色,山上昔时建有莲花书院,明朝大儒湛若水曾在该书院讲学。在书院遗址前方有一摩天巨石(高10米,直径6米),巨石最高处镌刻“湛子洞”3个大字。

8.增城自行车休闲健身道全长50公里,道宽3.5米。自行车道的布局与自然景观相协调,沿途设置了多个景点节点和旅游驿站。自行车道的走向沿路、沿江、沿村落蜿蜒穿行,将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农家风光融入其中。2008年被中国休闲悠优奖评委会评定为最佳休闲发现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