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仍旖旎
(摘自深圳晚报 记者 金柱)
简单而隆重。这是今天上午第五届文博会开幕式给人的第一印象。
我们乐见这样的景象。简单,少了繁文缛节,大会“博览”和“交易”的核心更显血肉丰盈。隆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风景这边独好。
“定居”深圳的文博盛会,在5周岁到来之际,已显从容成熟,并经受了考验。
都说会展业是经济景气的晴雨表,无可避免的,第五届文博会也必须直面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一特殊的大命题。因此,在盛会召开之前,曾参与历次文博会的记者心里颇为忐忑——前期国际上已出现多宗大型博览会“开不了张”的“囧”事儿,今年文博会能办成什么样?
才走进会展中心2楼中庭大堂,先前的担心即刻烟消云散。迎面摆着巨大的“参展商名录”,凑上前去粗略算算就数出来1700多家,既有政府组团,也有大型机构,还有各类企业。据说应邀参会的海外采购商超过15000人,分别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来展览是要投资的,但参展商还是来了。来采购是要花钱的,但买手们还是来了。世界经济的确还在谷底徘徊,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个人,用起钱来都要精打细算——但该来的还是都来了。为什么?因为值得,因为文博会依旧风景旖旎,因为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前途无限。
翻开主会馆导览图,犹如踏入一个文化大观园,古今中外、原始与科技、传统和创新……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哪里都想去一看究竟,可又不知哪里最美,不知该从何处看起。如此庞大的文化盛宴,“识货”的客人必然可以饕餮一番、满载而归。
虽然逛一圈展馆就足够令人腿脚酸痛,但规模绝非文博会的唯一特点。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地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之后,文博会也博采众长,把“集约”和“效益”这两员大将招致麾下。本届盛会,1号馆的名称就是“中国文化产业项目交易馆”——谁说文化不是生意?这门生意做精做大之后,既能赚回真金白银,又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还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在1号馆西北侧,记者遇到了来自巴山蜀水的四川展团。刚刚祭拜过一年前遇难的乡亲,他们收拾心情自信地出现在文博会上——文化富集,四川依然美丽。
我们需要的正是这份自信,不仅仅是四川同胞,还有全世界来参与文博会的朋友们。
相信深圳,相信文博会。这边风景仍旖旎,未来风光更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