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深圳,从一座小渔村到举世闻名的科技之城,40年来,深圳建设者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奇迹,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曾经,全国各地大批人才奔向特区,绘就“孔雀东南飞”的美丽宏图,2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开赴特区,“三天一层楼”震惊世界。现在,无数海内外高端人才、高新技术企业涌进深圳,无论是深夜12点或是凌晨4点,都能看到行色匆匆的深圳人在努力着,一代代年轻人的劳动和奉献,让这座城市不断创新和升级,这座曾经的“小渔村”发展成“世界工厂”,如今俨然成为“中国硅谷”。
2019年8月,党中央出台了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第一个“经济特区”到第一个“先行示范区”,深圳建设者们一直在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探路。
这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逾2000万深圳人的梦想和奋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建设者们前赴后继,从基建兵、农民工、下海经商者、大学生,到技术人才、后备级人才、领军人才、海归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为深圳建设添砖加瓦。
第一代“拓荒牛”代表、改革开放的探索者——袁庚,以大无畏的精神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成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实行劳动分配制度和全员合同制,率先制定实行工程招投标、职工住宅商品化,号召建立全国第一家企业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等等。他所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评为深圳特区最有影响力的观念之一。
骆锦星,原深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在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中夺标;马福元,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电子配套市场——赛格电子市场,成为深圳电子工业的奠基者;王石,培育出内地房地产第一个“驰名商标”万科……
从第一代改革探索者到第二代科技创新者,深圳建设者们继承着深圳的“创新+实干”精神,继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任正非,华为的创始人,打造了全球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王传福,创办的比亚迪发展成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马化腾,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鹅”发展成市值全球第三的创新型互联网企业;王之,筹建创办了长城集团,制造了第一台中国人的电子计算机和硬盘;邓国顺和成晓华,研发出了替代传统软盘的革命性产品“U盘”,开创出全球第一块闪存盘;汪滔,大疆创始人,研发生产的无人机在全球民用无人机企业中排名第一;刘自鸿,创立了柔宇科技,开发了打破世界纪录的新型超薄彩色柔性显示屏……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建设者在发光发热,网络上有句对深圳人职业素养的灵魂拷问,“你见过凌晨几点的深圳?”这句话反映出深圳建设者的拼搏精神。“996”“五加二”“白加黑”一直是深圳人的常态。40年来,深圳的每一天都在变,而不变的,是这座城市和建设者的激情和干劲,是“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灵魂。致敬每一位筚路蓝缕的拓荒者,致敬每一位敢闯敢试的改革者,致敬每一位勇于创新的探索者,致敬每一位在深圳奋斗的建设者。多年来,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的会员们用手中的相机真实地记录着这些建设者们在深圳拼搏与奉献的身影,现将部分优秀作品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会员作品赏析

建设者--刘培聪

英模刘树华--刘培聪

编织辉煌的人们--刘绍钦

海边织网--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