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146.129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学会动态
 

走进深博,体验历史--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会员参观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

2021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协会会员到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参观展览。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党支部书记刘对现参加了活动,并进行全程拍摄。

图片

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了深圳博物馆专业讲解员为会员作展览向导。会员们参观了“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两个专题展览。展出的文物种类丰富、精品云集,会员们不仅加深了解了中国历史,更是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美育”熏陶。

图片

图片

图片

“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共展出76件(组)龙门石窟藏品,其中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23件,珍贵文物占比非常高。展览分为“孝文革新——北魏龙门石窟的开凿与艺术”“东都政治——唐皇室与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文物归来——海外流失龙门造像的回归”三个单元。在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是一座瑰丽无价的艺术宝库。

图片

菩萨头像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40厘米 宽21厘米 厚9厘米

1988年龙门石窟西山火烧洞前出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像束发,身半侧,面型细窄,眉眼高挑,鼻梁挺直,胸饰项圈,肩挂披巾,右手执莲于右肩前,仪态娴雅,属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流行的秀骨清像风格。


图片

菩萨头像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19厘米 宽11.5厘米 厚8.5厘米

1987年龙门石窟西山火烧洞前出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面目俊秀含蓄,呈闭目沉思瞑想之态,头戴宝冠,冠中间饰一自空而下的飞天,两侧为相对的飞天,装饰极为独特,表现出北魏晚期的清秀风格,雕刻精湛。


图片

始平公造像题记 拓片

北魏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

长89厘米 宽39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刻于古阳洞北壁,由孟达撰文,朱义章书,记录了比丘慧成为亡父造像的缘由及其愿望。乾隆年间金石学者黄易将其置于龙门造像题记之首。该题记界格方严,阳文镌刻,在历代石刻中十分罕见,书法于朴茂之中见透达,于刚健之中见秀逸。


图片

宝冠佛坐像

初唐(7世纪末至8世纪初)

像高239厘米 宽162厘米 厚104厘米;底座高87厘米 宽168厘米 厚121厘米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中央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佛坐像是后期自其他寺院移入, 20世纪初即置于龙门东山擂鼓台南洞地面中央的方形束腰须弥坛上,2005年移出。

佛像戴宝冠螺发,冠上饰莲花、宝珠、祥云等;着外来风浓郁的袒右袈裟,饰项圈臂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降魔印,结双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台座上。

宝冠如来是初唐擂鼓台三洞的著名造像,学界多称为大日如来(一说为释迦成佛瑞像)。造像庄严华丽,气势恢宏,雕刻尽显初唐佛像刚强雄健之姿,同时又是西方佛教新思潮新风格影响下的密教造像风格。


图片

佛坐像

唐(618-907年)

像高120.5厘米 宽82.5厘米 厚58厘米 ;底座高60厘米 宽97厘米 厚69厘米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佛像结双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座上,双手残断,当作说法印。采用唐代佛像常用的螺发高肉髻,脸颊丰满圆润,着通肩式袈裟,裙裾覆垂于台座,衣纹流畅而有韵律感,莲瓣宽厚饱满,刀法刚劲。整体雕刻精湛,成熟稳重,体现盛唐时期的雍容典雅与宏伟气势。


图片

菩萨残像

唐(618~907年)

高69.5厘米 宽40厘米 厚24厘米

龙门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龙门

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残像细腰鼓腹,佩华丽璎珞,两道帔帛垂于腹部和膝上,身姿婀娜。腰间衣带穿环结花结。膝盖处刻画出U形衣线。整体残像佩饰衣纹雕刻流畅,具有超强的写实性与艺术感。


图片

金刚力士像

唐(618~907年)

高136厘米 宽54厘米 厚26.5厘米

1953年龙门石窟西山路洞前出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尊力士造像为典型盛唐作品。头上绾髻,额头中央隆起,上身筋骨暴起,下身裙裳飘动,呈怒目圆睁之状,给人以摧破的气势感。这种造型与武则天后期开凿东山莲花洞(第2211窟)及高平郡王洞(第2144窟)力士像接近。龙门石窟力士造像多塑于窟外两侧,形象十分丰富。


图片

佛头像

唐(618~907年)

高43厘米 宽26厘米 厚19厘米

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尊形体硕大,表面风化严重。面容饱满,眼半闭斜上,嘴含微笑,蕴涵寂静,属于龙门石窟盛唐时期典型的雕刻风格。盛唐为龙门石窟开凿鼎盛期,雕塑艺术价值极高,龙门盛唐时期的佛首盗损严重。目前龙门盛唐时期大型立佛、坐佛40多尊,大多有身无首。


图片

佛头像

北魏晚期(495~534年)

高32厘米 宽14厘米 厚12.5厘米

原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高树等造像龛佛头

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佛像头部表面局部有锈蚀,头上高肉髻,波状发纹,眉间有白毫相,脸型修长,五官清秀,刀法刚健有力,颈下保存一部分斜披袈裟之襟缘,系北魏后期龙门佛教造像艺术“ 秀骨清像”的范例。20世纪初期被盗凿,运往法国,后流落比利时,1991年由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1992年经专家确认为古阳洞北壁高树解伯都等三十二人造像龛主尊的头部,该龛造像题记为龙门二十品之一。


图片

摩诃迦叶罗汉像

初唐(618~712年)

高85厘米 宽56厘米 厚7厘米

原龙门石窟东山看经寺洞南壁罗汉像

2001年4月回归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迦叶像高鼻深目,颧骨突出,阔嘴大耳,宽袍大袖,衣纹清晰,双手持莲。据研究,此像为龙门石窟东山唐代看经寺(第2194窟)南壁西起第一身罗汉,为佛弟子迦叶像。该造像于1936年到1940年之间被盗,几经流转,1978年由加拿大收藏家赫尔曼·利维捐赠给加拿大国立艺术馆。2001年加拿大国立艺术馆决定将此被盗迦叶像无偿送还中国,这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流散珍贵文物。


图片

观音菩萨头像

唐(618~907年)

高37厘米 宽17厘米 厚16.5厘米

原龙门石窟西山火顶洞主尊左胁侍观音菩萨头像 

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尊造像头顶挽高发髻,髻前饰化佛,脸型丰腴适中,五官匀称,神态静穆端庄。20世纪30年代被盗,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1992年确认位置在第1524窟(火顶洞)北壁,是正壁主佛的左胁侍菩萨,堪称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精选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山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单位的178件(组)文物,其中秦简146件(组),配展秦代文物31件(组)、深圳博物馆藏东汉乘法口诀砖1件。展览分秦城迁陵、秦人生活、秦朝县政、一统之制四个单元,全景式地展现了秦代县政运行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鲜活庞大的秦帝国大一统图景。展出的秦简中有“迁陵洞庭郡”木牍,它的发现颠覆了历来学界关于秦朝行政区划的认识,证实秦朝即设有“洞庭郡”;还有官吏出勤考核木牍,表明秦朝时对官吏已有严格的考勤、考绩制度。展出的里耶出土九九乘法口诀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此外,还展示了阳陵虎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等珍贵文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城,一个城又浓缩于片片木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此次展览既让藏在文物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又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推动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图片

图片

参观结束后,会员们纷纷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奥秘是越挖越吸引人,“前辈”的工艺表达更是令人赞佩。通过这次会员活动,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学习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品味到美的滋味,体会到美的情感。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对“美”的事物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何塑造美、表达美、传递美,也是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一直追寻探索的目标。

文/吴嘉宝 汪新才 图/刘对现 视频/杨丹枫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