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花儿”寻求“非遗”大舞台
摘自:深圳商报
“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千刀万剐我情愿,不唱我花儿是万难。”
入夏以来,青海省相继举办了第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等活动,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北地区的原生态民歌“花儿”在高原上的村落里时时唱响,各地歌手纷纷参加,许多观众为之痴迷。
然而,植根于原生态农牧生活,以表达爱情为主题的“花儿”在强调通俗、流行的现代生活中怎样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何使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在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记者采访发现,青海省正在打造 “花儿”品牌,努力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更大“舞台”。
从“乐民”小调到“惠民”艺术
11日上午,已是第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最后一天,西宁市凤凰山上的人气依然不减,台上歌手激情献唱,台下观众兴致盎然。西宁市民李淑芳几天来已连续观赏了5场演出:“家住市区,平时很少听到。我们老青海人就好这一口儿,这歌词都唱到心里去了。”
起源于青海的“花儿”,由西北地区汉、藏、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多民族群众共同传唱,是人类罕见的文化现象,已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间歌手刘永梅告诉记者,她喜欢“花儿”贴近生活的乡土气息,自15岁开始学唱“花儿”到现在已经有20年时间。2004年,在文化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她和自己的徒弟办起了“花儿”茶社,“不仅过了演唱的瘾,每场演出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花儿’爱好者还有了交流学习的地方,我特别满足。”
近年来,凭借在“花儿”历史渊源、歌手阵容、传唱民族、群众基础等方面的明显优势,青海省将民间自发的“花儿”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为民间、专业歌手搭建交流的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使“花儿”这种原生态的民间小调得到传承和发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民族文化与市场有机融合
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说,对于“花儿”这种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除了给传承人提供演出酬劳,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使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走出乡村与市场对接,形成其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
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群体效能,探索文企联姻的新路子是“花儿”市场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企业参与、媒体互动,‘花儿’演唱会、艺术节以及相关的民俗产品推介活动就很难取得成功。”颜宗成介绍,近几年,许多企业都加盟支持“花儿”的发展,企业借“花儿”的魅力得到广泛宣传,“花儿”因企业的支持提升了社会效能。
“‘花儿’要走向市场,还取决于这一文化及其相关产品能否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同。”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花儿”专家谢佐指出,通过系列演唱活动的举办,选拔出优秀的歌手拍电视、出光碟,对新的传承人形成激励,营造了“花儿”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2006年以来,青海举办了集“花儿”与民族服饰展演等系列活动,制作精美的民俗艺术品与灵动悠扬的“花儿”水乳交融,受到了人们欢迎。2010年,青海省文化馆精心编排的“花儿”演唱节目“天籁之音”因充分代表了青藏高原多元的民族文化,还受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演活动。
2011年7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