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250.18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本市新闻
 

 

青海“花儿”寻求“非遗”大舞台 
 

 

摘自:深圳商报

 


    “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千刀万剐我情愿,不唱我花儿是万难。”

 

    入夏以来,青海省相继举办了第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等活动,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北地区的原生态民歌“花儿”在高原上的村落里时时唱响,各地歌手纷纷参加,许多观众为之痴迷。

 

    然而,植根于原生态农牧生活,以表达爱情为主题的“花儿”在强调通俗、流行的现代生活中怎样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何使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在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记者采访发现,青海省正在打造  “花儿”品牌,努力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更大“舞台”。

 

    从“乐民”小调到“惠民”艺术

 

    11日上午,已是第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最后一天,西宁市凤凰山上的人气依然不减,台上歌手激情献唱,台下观众兴致盎然。西宁市民李淑芳几天来已连续观赏了5场演出:“家住市区,平时很少听到。我们老青海人就好这一口儿,这歌词都唱到心里去了。”

 

    起源于青海的“花儿”,由西北地区汉、藏、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多民族群众共同传唱,是人类罕见的文化现象,已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间歌手刘永梅告诉记者,她喜欢“花儿”贴近生活的乡土气息,自15岁开始学唱“花儿”到现在已经有20年时间。2004年,在文化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她和自己的徒弟办起了“花儿”茶社,“不仅过了演唱的瘾,每场演出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花儿’爱好者还有了交流学习的地方,我特别满足。”

 

    近年来,凭借在“花儿”历史渊源、歌手阵容、传唱民族、群众基础等方面的明显优势,青海省将民间自发的“花儿”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为民间、专业歌手搭建交流的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使“花儿”这种原生态的民间小调得到传承和发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民族文化与市场有机融合

 

   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说,对于“花儿”这种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除了给传承人提供演出酬劳,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使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走出乡村与市场对接,形成其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

 

   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群体效能,探索文企联姻的新路子是“花儿”市场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企业参与、媒体互动,‘花儿’演唱会、艺术节以及相关的民俗产品推介活动就很难取得成功。”颜宗成介绍,近几年,许多企业都加盟支持“花儿”的发展,企业借“花儿”的魅力得到广泛宣传,“花儿”因企业的支持提升了社会效能。

 

   “‘花儿’要走向市场,还取决于这一文化及其相关产品能否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同。”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花儿”专家谢佐指出,通过系列演唱活动的举办,选拔出优秀的歌手拍电视、出光碟,对新的传承人形成激励,营造了“花儿”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2006年以来,青海举办了集“花儿”与民族服饰展演等系列活动,制作精美的民俗艺术品与灵动悠扬的“花儿”水乳交融,受到了人们欢迎。2010年,青海省文化馆精心编排的“花儿”演唱节目“天籁之音”因充分代表了青藏高原多元的民族文化,还受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演活动。 

 

 

 

2011年7月14日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