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老总看大运
摘自:深圳特区报
《京华时报》副总编辑李洪洋:
大运是深圳的新机会
在昨日上午举行的“全国都市类报纸总编辑深圳大运行”启动仪式上,《京华时报》副总编辑李洪洋作为媒体代表致辞。他将即将举行的大运会视为深圳继建立特区之后的又一个机会,并认为深圳将抓住这个机会,再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李洪洋说,32年前,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而深圳抓住了这个机会率先进行改革开放。正是因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功范例,才有了全国的改革开放。今年,深圳再次抓住了发展的机会,即将举办“小奥运会”之称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将以此为契机,向前再跨出一大步。
“深圳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李洪洋列举出了他心目中的“深圳特征”: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人民来到这里,建立起了深圳。同时深圳有着包容的胸怀,正如“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这一句歌词,这是其他城市所难以与之比拟的。
李洪洋还认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有四股力量,政府和组织、资本和商人、学者和研究机构、媒体。他希望作为有公信力的媒体,深圳报业集团能结合前三股力量,借助深圳承办大运会的机遇获得更好的发展。
《大河报》副总编辑赵红:
节俭理念是大运最大特点
“大运为深圳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大河报》的副总编辑赵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这两天对深圳的观察,她发现在大运的推动下,深圳从城市面貌、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借此机会,深圳全面开通了5条地铁线,将城市的框架一下子拉开,“这使这座城市能够容纳更多人、更多的梦想。”她说。
去年曾在广州亚运会现场呆了不短时间的赵红,也对这两场赛事做了比较:“在我看来,大运会对深圳的影响,不亚于亚运会对广州的影响。”对于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所说的大运会要“争一时”更要“争千秋”的提法,她非常赞同:“这是作为改进民生、提升城市的一次契机。”她说,这次大运会推行的“节俭”理念,以及为大运会的许多花费都是用于改善民生,成为本次赛事的一大特点。
深圳为大运会招募培训了将近2万名赛会志愿者、25万名城市志愿者和100万名社会志愿者,赵红认为,志愿者们的热忱,充分表现出“全民参与”的姿态,足以体现深圳人民迎接大运的主人翁意识。
《新快报》总编辑陆扶民:
大运将为市民带来实惠
在《新快报》总编辑陆扶民看来,即将举办的深圳大运会与去年的广州亚运会有着共同的理念:“城市举办的大型赛事,不仅仅在比赛时为来宾们提供一个理想的竞技环境,还要在比赛后,给城市发展以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深圳在一个月内开通5条地铁,扩展了城市的框架,陆扶民说:“深圳在筹备大运会期间成就惊人,速度很快,这将极大地改善这座城市的交通状况。”
从亚运一路看到大运,陆扶民为深圳提出了不少建议:“可以从多个方面搭建平台让市民参与到这种国际赛事中来,体现市民们城市主人公的姿态。”他举例道,《新快报》曾经与亚组委志愿者部合作组织“航拍广州”,请广州的普通市民、亚运场馆的建设者们一起登上直升机,看广州的变化,用类似的活动来激发市民的参与感与自豪感。他认为,成功举办这样综合性的国际赛事,不仅仅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增进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及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自豪感。与基础设施相比,这是一笔用金钱都无法换来的精神财富。
陆扶民说,广州的大学生对大运会相当关注。今年5月,《新快报》与广东太古可口可乐公司联合举办大运会两位火炬手和五名学生记者选拔赛,结果一下子吸引了20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与,热情之高可见一斑。
《现代快报》总编辑赵磊:
大运在南京知名度很高
来自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举办地南京的《现代快报》总编辑赵磊,对于深圳大运会与南京青奥会之间的异同感触颇深。对于这两个都以年轻人为主的国际赛事,他表示:“相对而言,大运会更偏重于竞技方面,而青奥会则完完全全是一场青年人的狂欢节。而深圳和南京都是没有举办过顶级赛事的城市。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远远超越比赛的本身,它能带动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关于大运会,赵磊认为从中可以为南京青奥会所借鉴的东西不少:“深圳大运会前期组织和筹备的很多工作都非常细致,并为整座城市营造了很多的氛围。”他还表示,深圳大运会的前期报道以及信息披露方面,都非常透明,这也给了南京很好的借鉴。
赵磊告诉记者,在南京,深圳大运会的知名度很高,而以往中国参加大运会的优秀成绩,以及从这个舞台走向世界的许多体育名将,也让人们对大运会有着更多的期待。“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与大运会特别契合,通过大运会,可以大大提升深圳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他说。

李洪洋

赵红
2011年7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