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让深圳更有活力
《人民日报》昨日发表文章称大运会成为城市发展加速器
摘自:深圳商报
在深圳,地铁与大运息息相关。
6月28日,总长157公里的深圳地铁二期全线开通。2007年1月,深圳成功申办第二十六届大运会,拥有22公里地铁仅两年的深圳就提出,大运会举办前夕建成地铁二期的5条线路。
地铁带来的“半小时通行圈”,让家住“关外”的老人们轻松上罗湖“叹早茶”、“打工族”从容到福田上班,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大为感慨:“地铁使‘关外’的城市化进程提前了10年!”
与提速地铁建设一样,大运催动了深圳多项民生工程的提速。4座污水处理厂、3.5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干流截污箱涵、33公里污水管网改造,让观澜河河水清澈;6.1公里的沿河截污干管、30万吨/日污水处理、10万吨/日的回用补水、15.6万平方米的沿河绿化,让新洲河畔绿茵护坡。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甚至认为,如果深圳举办大运不能为城市建设提供帮助,意义就是有限的。
大运会结束后,包括新建场馆在内的60座比赛场馆将成为向市民开放的文体活动中心,大运村将“变身”深圳信息技术学院。
137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279辆纯电动公交车、300辆纯电动出租车、60多辆燃料电池场地车,大运为深圳带来了3000多辆新能源汽车。
王荣说:“办大运要让市民感受到大运的好处,办大运的成果最后都要让市民可以分享。”
6月3日,300多名深圳志愿者骑行绿道“倡低碳、迎大运”。大运带来的335公里绿道将在大运落幕后延伸、形成2000公里的绿道网络。到2015年,驶进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将达到15万辆、碳排放总量降低15%至20%。
2010年,深圳率先成为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和“公交都市”示范市。市长许勤说,大运带来了示范必需的软、硬条件。两条地铁线与香港地铁“无缝”连接,让深港居民实现了“半小时往来”;远期规划的轨道交通已确定与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接驳,形成深圳在“珠三角”区域的“一小时生活圈”;地铁与国家高铁的融合,使得深圳人半小时到广州、3小时到厦门,北京、上海“朝发夕至”。
近日,100多位参加当地媒体《办赛事、办城市、看变化》活动的深圳市民边走边看边感慨,肖秀华走上宝安西乡大道,惊异“今天的‘关外’跟‘关内’没什么两样!”家住梅林中康社区的吴解珍说,“办赛事让深圳变得更美、更有活力!”
2011年7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