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绿岸迎接大运八方来客
深圳河流综合整治成效初显
摘自:深圳特区报
“早晨起来,看到河里的鱼儿欢得很,有的在水草丛中觅食,有的在河里悠闲漫游,有的跳跃翻滚。”
上面的场景,是网友“我是一棵小草”不久前在特网论坛中描述新洲河的句子。细心的她还附上了七八张照片,里面几条鱼儿正在河里欢快地游着。她说,“今天又见到河里的鱼了,看来河水总体有了好转”。
经过多年整治,不仅是新洲河,深圳各主要河流水体水质显著改善。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上游水质分别达到国家地表水Ⅴ、Ⅱ、Ⅴ类标准;主要河流中下游除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外,其他指标基本达到Ⅴ类标准。用“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景观休闲廊道迎接大运会八方来客,已经从愿望逐渐变成现实。
居民:经治理河水变清了
“水清了很多,基本上没有臭味了。”新洲河附近景新花园的老居民罗先生告诉记者,以前不必走近,很远就能闻到新洲河的臭味,附近居民夏天根本不敢开窗。现在新洲河完全变了样,“天热的时候,不少居民傍晚会来到这里纳凉”。
来到福田河笔架山公园段,记者看到河水已经跟笔架山的美景融成一片,河水清澈见底,不少市民挽起裤脚在岸边嬉戏。“几年前不要说到河边玩,路过都要避开。现在的福田河跟以前相比变化太大了。”带着女儿逛公园的王女士这样对记者说。
污水有效收集处理是关键
深圳全市共有河流310条,全市河道全长999公里,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五条,即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受人口急剧增长、河流纳污能力微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一段时间以来,流经深圳城区的河流水质普遍受到污染。“黑臭难闻”,是很多市民长期来对深圳河流的印象。
若要水清,必须堵住排放到河道中的污水源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水务部门围绕水环境改善目标,遵循“节水限排、正本清源、污水回用、生态补水”的治水方针,抓住污水有效收集处理这一关键,全面开展河流综合治理。
在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深圳陆续完成了21项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全市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390万吨/日,较2005年的177万吨/日的处理能力,翻了一番还多。
在污水管网建设方面,原特区内以市政污水管网改造完善和沿深圳河湾截污为重点,新增了117.6公里污水管;原特区外组织建设了813.1公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目前,全市共有污水管道长约3600公里,基本形成了污水收集骨干框架。
在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深圳新建成下坪污泥固化填埋、福永污泥固化填埋、南山污泥干化、寮坑污泥固化填埋等4个污泥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到2300吨/日,基本满足全市现状污泥处理处置要求;同时,以污泥无害化、减量化为目标,宝安老虎坑、坪山上洋两座污泥干化焚烧项目也在抓紧推进。
此外,源头治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深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我市2010年万元GDP水耗降至20.3立方米,处在全国最优水平。
“十二五”完成350公里河道综合整治
深圳河流综合治理工作正由点到面逐步突破。深圳水库排洪河、盐田河、新洲河、福田河、观澜河(深圳段)、坪山河(深圳段)的综合治理已经陆续完成。预计随着龙岗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的即将完工和布吉河等其他主要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全市河流水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和提升。
“但是,深圳没有大江大河,难以调入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增大水环境容量,河流治污的困难还有很多。”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然条件不足的深圳只能通过不断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基本达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来最终实现河流水质的稳定达标,因此,河流水环境全面达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治好深圳的河流,还需要抓住有效收集处理污水这一关键,继续潜心推进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特别是原特区外污水支管网建设。”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完成12座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建成1800公里的污水管网,同时将万元GDP水耗降至15立方米左右,大力推进正本清源,贯彻实施排水许可制度,提高设施减排治污效能,完成约350公里的河道综合整治任务。

随着河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深圳河等河流水环境得到提升。岑志利 摄
2011年7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