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是一个契机”
市社科联专家聚谈大运效应和文化产业
摘自:深圳商报
深圳如何利用举办大运会之机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19日下午,市社科联主办的学术沙龙以《大运效应与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为题进行了探讨,市华文文学学会等机构承办了这次活动。
彭立勋、张军、黄士芳、周思明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多数与会学者认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但真正的文化品牌有限,需要大力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创造涉及文化、体育、旅游业高端品牌在内的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军认为,“大运经济”、“大运文化”已经成为体育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体育休闲产业应该成为深圳未来经济增长的亮点。一批大型体育赛事实际上正在成为深圳城市体育文化品牌,比如中国帆船杯赛、世界杯高尔夫球锦标赛等,深圳的体育设施、体育的群众基础都非常好。但是,深圳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休闲健身、竞赛表演等本体产业比重偏低,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全民健身服务还不够完善。
张军分析认为,观澜湖以高尔夫为核心的高端休闲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的领跑者,并逐渐跻身全球前列,其运作模式既有深圳特色,又具备国际品质,值得借鉴。正是因为定位的差异化和产业化,球场、酒店、会议及其他娱乐活动才出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张军建议,由于近期香港立法会否决了举办亚运会的拨款议案,香港较长时间内不可能举办国际赛事,深圳应该抓住“大运主场”优势,牵头与港澳与珠三角各地组成体育联盟,打造中国南方赛事中心,探讨大运场馆赛后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建立有特色的休闲文化产业。
深圳特区文化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大运会是一个契机,关键是我们能否利用好这个机会,把深圳的文化形象扩大、提高”。黄士芳说,大赛结束之后,很多体育设施如何充分利用?体育功能是否会荒废?“不能把体育场馆变成写字楼,可否让他们继续承担、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张永宏说,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内容为王”,建议深圳的文化人深入到大运会筹办举办的各个环节,调查研究,大量收集素材,利用媒体传播大运原创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小说、剧本、电影等,它们将来完全有可能成为深圳大运宝贵的文化遗产。
2011年6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