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飘香馋煞人 吃有讲究才健康
摘自:深圳特区报
粽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节将至,市面上各种各样的粽子吸引着人们。肉馅、水果馅、果酱馅、枣馅、栗子馅等等琳琅满目,让人不知吃哪种才好,也不知道吃多少才够。其实吃粽子也有很多讲究,和身体健康紧密相关。
味道虽美应有节制
粽子味道虽美,但多食无益。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粽子好吃,可吃多了就会引起各种肠胃疾病,下面这道有助消食的茶饮可以作为食用粽子之后的养生饮料,帮人们减轻肠胃负担:陈皮二钱、麦芽二钱、佛手柑三钱、山楂三钱、乌梅一钱、甘草一钱半,这是一帖药的用量,可以煮约一公升的开水,当养生茶饮用。
掌握窍门兼顾健康
健康吃“粽”有窍门。虽然美味的粽子不可多吃,但只要掌握好方法,美味与健康其实可以兼得——
注重高纤: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主料能以部分的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少油低热量:肉粽早已成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除了少油、低热量外,还别有一番风味呢!
细读营养标示:现在许多包装粽已经开始标示营养成分了。营养成分的标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钠含量,但消费者常误以为营养标示上的数据就是一个粽子提供的热量与营养素,正确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与一个粽子的实际重量去换算。因此,养成阅读营养标示的习惯,购买符合个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让这个端午节既美味又健康。
搭配不同食物:端午节前后可别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因此搭配时令蔬菜,餐后来一份水果,不仅营养均衡,还可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节!
四类人不宜多食粽
吃粽子虽是国人的传统习俗,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宜食粽子的,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有四类人是不宜多食粽子的:
1、心血管病患者。由于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循环,易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做成,粘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食用,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等症状。
3、胃肠道疾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胃肠道疾病患者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的糯米,性温滞气,含植物纤维又多又长,多吃会加重胃肠的负担,患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4、糖尿病患者。由于传统的粽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有生命危险。
相关链接
吃粽三大忌
一忌未熟先吃:包粽时,不要将粽包得太大,否则便难以将它煮熟。 必定要完全煮熟才可吃,不然对健康有损。
二忌保存太久:已包好的粽最好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 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最好放冰箱保存。
三忌大量进食:粽由糯米做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须有节制,象征性地尝几口即可,并且尽量趁热吃,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另,胃病患者可选白米粽,不宜蘸糖。

2011年6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