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文博造” 创意颁奖礼——两种非遗联姻创双赢
摘自:晶报
文:邓 妍 图:刘峻柏
5月16日,历时4天的第七届文博会(ICIF)在深圳落下帷幕。欧盟创意产业代表团、国内外专业买家、参展商、媒体记者还有满怀热情淘宝的普通市民,再一次验证了文博会这个创意平台的吸引力,各种产品、模式、内容、服务不断盖上“文博会制造(Made in ICIF)”的检验章。永不落幕的网上文博会、创新的交易模式、开设高端国际设计奖、为商业化冲击下的“非遗”注入生命力、把数字化出版送入生活……这些都诞生于文博会,并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开花结果。且看我们为您选出的2011文博会创意大奖——
最具潜力奖
被活化的非遗
生产状态:成品
创意制造商:文化企业+非遗传承人
产品概述
四天的文博会只是短暂的展示平台,而非遗活化的路还长着。让人欣喜地是,在文博会闭幕当天的统计文字上写着:青海唐卡、畲族民俗银饰传统制作技艺、深圳香云纱等非遗项目都在文博会上找到买家或合作伙伴。
两种非遗联姻创双赢
首设非遗馆是本届文博会一大创举。相比以往热闹一时的非遗产表演来说,非遗馆是为这些老传统的未来谋出路。
在展出的200多项非遗中,有67项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按出路分,一种是已经产业化的,这种不管发展如何,生存起码没问题了;另一种则仍停留在个人化的阶段,几乎是手艺越复杂,工艺越精美的,传承难度高,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
非遗的开发和保护一直是一对矛盾。如今常见的方式,就是走产业化与现代化的路子,把古老的材料或手工艺带入生活中,成为新时尚。5月14日,深圳香云纱与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联手签约,两个非遗项目碰撞出了火花,也走出了另一种非遗活化的路子。专程赶来签约的三都县政协主席韦成念说,对于三都县这个只有34万人的小县城来说,主要产业就是依靠旅游。非遗成就的是旅游的概念。而深圳香云纱如今已成为了时尚服饰,不仅作为出口产品远销欧美,也让古老的面料通过新设计走入现代人的生活。
显然,中国的非遗传统就是个潜力无穷的富矿。我们不必着急要将它批量产业化,也不必过度忧虑现状的衰微,这里将会是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又一大突破口。
市民俗摄影学会
2011年5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