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127.12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本市新闻
 
 
 “泥瓦匠”雕塑家戴耘
 
——唤醒大众对红砖的记忆
 
摘自深圳商报
 
    戴着护目镜、拿着手磨机,一点一点地把手下层层垒起的砖块水泥磨出圆润的线条……戴耘的工作不像是个艺术家,倒像个泥瓦匠。事实上,在整个雕塑界,这是戴耘独特的工作方式。认识戴耘的人,大多都是从那些用简陋的青砖红砖制成的艺术品开始,是他把最常见的砖头变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凝练的物质象征”。
 
用红砖塑一辆7吨重奔驰
 
    青年雕塑家戴耘的工作室位于龙华一座闹中取静的厂区。门口挂着戴耘工作室的牌子,背景是一片红砖砌的墙壁。记者走进这间厂房的时候,正是4月一个明媚的上午,外面阳光正好,最里面的工作室里,却是机器轰鸣、尘土飞扬。
 
    砖做的罐头、砖做的沙发、砖做的汽车、砖做的酒瓶……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物件,在戴耘这里,都成了红砖青砖制品。而这些给雕塑界带来惊叹的作品,就出自这间简陋的厂房。
 
    这里原是富士康的仓库,后来被戴耘租下来做了工作室。除了玻璃房里的办公室和一间小小的工具房,近600平米的空间被分隔成三个部分,前面是做泥塑的场地,角落里堆满了泥土,中间是一个小小的展厅,摆放着戴耘的部分作品。最里面才是戴耘制作砖系列作品的地方,除了正中间那个显眼的葫芦吊之外,桌上、地上都堆满了特质的工具,以及尚未完成的半成品。
 
    2005年,当戴耘第一次尝试用红砖创作雕塑的时候,他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技术。“说实在,无论用铸铜还是玻璃钢做雕塑,我都不担心,但砖大家都没用过,完全没有参考经验,能不能做出来,心里真没底。”首先尝试的罐头盒子和洗衣机都失败了,戴耘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大家伙——一辆奔驰车,而且是一辆方向盘能转动、车门能打开的红砖奔驰车。为此,他特别跑到专卖店去,冒充买车人里里外外仔细观察了一遍,拿了一堆外观尺寸的资料回来。忙活了几个月,在上海城市国际雕塑展之前,作品完成了。但这辆用水泥和红砖做成的汽车足足7吨重,怎么把它运到展场,成为新的难题。为此戴耘找来了一辆25吨的吊车,先是在车下面安了两个粗钢筋,谁知车刚离地,钢筋就弯了。没办法戴耘只好把钢筋换成了更柔韧的帆布,这一次车被吊起来的时候,发出咯咯吱吱的响声,却一路有惊无险地被运上了车。
 
将错就错的独一无二
 
    石磨机、喷泵、葫芦吊,这些散落在戴耘工作室里的东西看上去更像一个泥瓦匠的工具,事实上,完成那些精美的艺术品的过程也的确像建房子一样复杂。在戴耘的砖世界里,小件的东西,如酒瓶、杯子、厨具都是实心的,而那些大件的东西,如汽车、沙发、动物则都要先用钢筋打龙骨,再在上面覆盖水泥,把砖头砌墙一样砌上去,最后用磨机磨出形状,再用砂纸打磨光滑。因为这种特殊的工作方式,工作室里常常像是正在搞装修,戴耘也不论冬夏,总是穿着一双劳保鞋。
 
    在红砖汽车大获好评,甚至登上了《中国雕塑》改版创刊号封面之后,戴耘开始考虑新的创作主题。同样是用砖,他把注意力转换到动物上来,创作出了《新物种系列》,或是猪尾巴上长出了一朵花,或是蜗牛长着一双鹿角,这些动物和植物合二为一的“新物种”获得了中国雕塑大展大奖,同时也给戴耘的砖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动物的线条更加复杂,戴耘要先做泥塑,再翻成玻璃钢,最后根据玻璃钢焊接骨架。
 
    尤其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在完成之后,要用砂纸细细地打磨表面,有时候打坏的地方要用水泥重新填补,这样就在作品表面形成了一些随机的纹理,这些纹理反而给作品增加了一种手工的美感。将错就错,形成了砖系列作品的独一无二,这是戴耘一开始没有想到的。
 
“砖对我来说有亲历性”
 
    “只有反复实践,你才能把一种材料的可能全部调动出来,否则很难发现这个材料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戴耘在用砖创作的反复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人问戴耘:“这些砖都是你特别定制的吗?”“不,这就是直接从砖窑买回来的最普通的砖”,戴耘回答。
 
    对于普通人来说,砖是一种粗糙、廉价、过渡性的建筑材料,而对于戴耘来说,砖,凝聚着一代人的时光记忆。小时候,他常常会看到做老师的母亲带着学生勤工俭学义务劳动,那些哥哥、姐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搬运、传递、码放着一块块红砖,当时还是孩子的戴耘也经常跟着凑热闹。“现在还记得自己坐在砖头堆上东张西望,经常看到大标语用白石灰或墨汁刷在红砖墙上,也不知写的什么内容,印象中挺刺眼。我的作品中采用丝网砖上印字的方式,我想这跟儿时的记忆有着直接的联系。砖对我来说有亲历性。”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中国大搞建设的三十年,红砖建筑曾经是人们最熟悉的,现在这种熟悉的景象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艺术家,戴耘要重新唤醒这段记忆。

    在戴耘的家里,供奉着一块重达28斤的秦砖,密度很大,质量绝不亚于今天工业化的建筑材料。他说:“我对这种既坚固耐用又大气、素朴的东西非常厚爱。”而戴耘自己的作品致力于把廉价的工业用砖制作成手工性、唯一性的艺术作品,不正是对工业化物质产品的反其道而为之,也是对它们背后精神所指的反叛吗?

 

作品《龙肉罐头》

 

 

砖头轿车

 

2011年4月7日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