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127.12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本市新闻
 
 
 
掏耳师傅----一个行渐消亡的草根职业
 
石践
 
    2011年春节前夕的一天中午,浴着冬日暖暖的阳光,我走出淮安汽车站等待同学来接。忽然,看到车站出口附近小餐馆门前居然有一个“专业掏耳朵”的广告。一位50来岁的师傅,头戴LED聚光灯,手握铰刀、挖勺、钩子、镊子、毛球刷等工具,聚精会神地为客人掏耳朵。客人的头偏向一边,眼睛眯缝着,看不出是痛苦还是享受,那表情让我想起某寺庙里啼笑皆非的济公塑像。
 
    担心掏耳师傅拒绝拍照,我想退到远处用长镜头偷拍,但是好一点的角度总是被围观者封死,无奈只好上前搭讪套套近乎再找机会拍摄。掏耳师傅说,他家在盐城附近农村,村里很多人家都是祖传理发手艺。早先理发都要捎带着为客人掏掏耳朵(我估计和广东理完发捎带为客人捶捶背一样),所以,他从小就跟着大人学习理发、掏耳朵,算下来“从艺”已经几十年了。我注意到,除了他头顶这盏LED头灯多少有些“与时俱进”、“高科技”的味道外,其他工具都充满沧桑的历史感。
 
    围观群众看到我脖子上挂着照相机,对掏耳师傅起哄道:电视台记者来照你了(当地老百姓似乎分不清照相机和摄像机,在当地多次遇到这种误解)。我借机举起照相机,掏耳师傅摆摆手:“这么丑,不要照”就停手不干了。我以为他不高兴,忙着解释和赔不是。掏耳师傅指着客人说:“他耳朵从小就没有掏过,耳屎又多又硬,要先用药水泡泡,泡软了才能掏,我也歇会儿”。
 
    给师傅递上一支烟,他也就拉开了话匣子。掏耳朵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这是一门要有“内功”的手艺活,动作要轻、准、稳。学掏耳朵要从在小葱管里练“铰刀功”开始,因为葱管又嫩又薄,和耳朵直径也差不多,等到掌握了旋转铰刀的力度才算过了第一关。学完全套功夫一般要几个月到半年。但是能够熟悉耳朵里的穴位,根据不同客人、不同耳朵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手法,让客人舒服得记住你、念着你,没有三五年的功夫是很难做到的。
 
    这时,一位旁观者被他老婆推上座位:“你来掏,让电视台好好照照你”。我这个来自深圳广电集团的游客显然被误以为是当地电视台的记者了。顺水推舟,我客客气气地答应了一声,将错就错地再次举起了相机。
 
    掏耳师傅轻轻提起这位“被想上电视”客人的一只耳朵,借助LED头灯光柱里里外外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就神闲气定地开始了工作。看上去掏耳朵是个程序化的活儿,师傅先用铰刀在客人耳朵里轻轻地旋转,刮去污物和部分绒毛;而后轻轻翘松耳朵里结块的分泌物;接着用镊子、掏耳勺将它们取出;最后再用毛球刷将耳朵里剩下的碎屑刷掉。毛球刷在耳内忽快忽慢地旋转、进出,客人说感觉又酥又痒十分享受。大约十来分钟的功夫,这位客人“齐活”完事了,心满意足地站了起来,付了5块钱,提起行李拉着老婆就走。他老婆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问我:师傅,在哪个台播?今晚能看到不?不等我回答,围观者抢白道:这还用问?肯定是都市生活频道啦,前两天还播了个卖糖球的……。
 
    当了半天旁观者的前任客人又被请上座位。师傅拎起“半成品”耳朵看了看,认为他耳内结块已经软化,就边试探着动手边问:“不疼吧?”,客人哼哼唧唧地说:“有点痛”。据说,遇到特别硬的耳结石,往往要泡几个小时才能掏,但是对于车站过路客来说,不可能等得太久。为这位客人掏完耳朵,师傅收他10块钱,他不快地问:“电视台一照你你就涨价,你以为你真的成明星要上春节晚会啦”?掏耳师傅说:“你的耳朵太难掏了,硬得跟水泥块一样,你看给你掏出多少,都能拿去糊墙了。不过这次掏过下次就好掏了,就只要你5块钱了”。
 
    我问掏耳师傅:“你天天都在这里吗?”他说:“一般人半年掏一次耳朵就行了。所以,在一个地方只能呆上十天半个月,生意淡了就走。年前淮安就算转完了,开春去徐州。徐淮盐连几个市的乡下转完也就大半年了。很多地方都是熟客,我一到,他们就会转告,生意还凑合”。
 
    说起他家乡传统的理发业,他说:以前都是挑着担子走乡串户,那担子就像老百姓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是炉子,烧热水给客人修面、洗头;一头是个小木柜,既是客人坐的凳子,也是剃头匠的工具箱。后来,温州发廊铺天盖地,追着乡村集市去摆摊的剃头匠要么找门面开理发店,要么就改了行。发廊里的小妹修面都不老练,更不会掏耳朵。我没钱开店,摆摊剃头又没生意,就把乡下剃头之后捎带着给人掏掏耳朵的活儿当成一门生意来做,苦是苦一点,但是没有多少人跟我抢,因为现在年轻人看不上掏耳朵这活儿,也吃不了学艺的苦。
 
    是啊,在城市里,除了在一些有点规模的桑拿、水会等高消费场所可能还有掏耳师傅,其他地方基本不见踪迹。看来,民间掏耳朵这门传统的草根手艺,在一些地区,要么进城“被阳春白雪”,要么就随着老师傅上年纪歇手不干了而渐渐失传。
 
    事后我问及一位学医的朋友,他说,耳朵内有污垢当然需要清理,掏耳朵从理论上不是坏事,掏得好还是一种很美妙的享受。但是,街头师傅的手艺参差不齐,特别是工具从不消毒,卫生上很难有保障,这是特别要小心的。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2011年02月17日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