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127.12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本市新闻
 

 

 

 

“大运专线——钟致棠摄影作品展”今日在“深圳艺廊”开幕,展出近百幅作品挑选自摄影家四年间拍摄的十万余幅照片

 


全程跟拍“大运专线” 
 

  摘自:深圳商报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已经进入了200天倒计时,而此次‘大运专线’摄影作品展,则包含了我在过去4年里所有的‘大运摄影故事’。”昨日,深圳摄影家钟致棠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1月27日,“大运专线——钟致棠摄影作品展”将在深圳中心书城“深圳艺廊”展出,共展出钟致棠用镜头记录“大运专线”自“怀胎”到“呱呱落地”全过程的精选摄影作品近100幅。据了解,该展览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主办,深圳摄影学会承办,是首个以大运会地铁建设为题材的个人摄影展览。展期将延续至整个春节假期,展至2月10日。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居民,钟致棠在4年间利用所有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自发拍摄了“大运专线”——地铁3号线沿线原貌、勘探、管线和绿化迁移、土建工程、路轨建成的过程,并记录了施工过程中沿线的民生状态,以及列车进站、高架段试营运等过程。他每次全天拍摄都徒步约20公里,寻找每一个打动他的画面。经过累计近3000公里的跋涉,钟致棠共拍下了10万余张照片。

 

    冲洗三千多幅照片送给工人

    对于大运会能够在“家门口”举办,钟致棠备感欣喜。2006年,他通过新闻获知,线路总长42公里深圳地铁龙岗线(也称“地铁3号线”)将承担大运会的主要客流运输任务,成为连接深圳市中心与大运会主体育场馆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深圳市政府向国际大体联承诺的“大运专线”。于是,从事摄影工作已有20余年、现为深圳市龙岗区摄影学会会长的钟致棠,决定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大运专线”的建设全过程。“我是一名专业摄影人,如果能用体育的拼搏精神去拍摄这个与大运会息息相关的题材,无疑是最有意义的。”钟致棠告诉深圳商报记者。

 

    当年9月,钟致棠踏上了自己的“大运地铁拍摄之旅”,“在几年的拍摄过程中有很多人问我,拍这个题材究竟是工作需要,还是地铁公司专门‘雇’我去的?我的回答是,我是自主自愿去拍的,完全出于个人专业志趣。”钟致棠说,定下这个拍摄题材后,他发现“里面大有内容可拍”,无论是挖土机在工地上缓缓行驶,还是工地上由黄土、机器和工人们共同拼凑起来的丰富色彩,或是地下作业的工人们与巨型挖掘机的强烈对比,以及工人们大汗淋漓地施工作业或休息时露出爽朗笑容,都可以成为镜头下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影像。

 

    “刚开始拍摄时可没那么顺利。虽然我费尽心思戴着黄色安全帽,穿着工人的衣服,试图用‘普通工人身份’混进地铁工地,但相机和镜头等摄影设备却难以隐藏。尤其是拍摄时一集中精神,就会很快被发现,还经常被工头们‘揪’出来。”钟致棠说,由于是自发拍摄,他进入工地时没有任何“证件”,也没有事先和地铁公司取得联系。“我一直希望用‘旁观者’的角度去拍摄,抓拍到一些更加自然的画面。”

 

    这样的拍摄生活持续了近一年,直到有一次在东门地铁工地拍摄时,被工头和几名工人“包围”住。他解释了半个多小时,并给工人们看自己的作品,还请求工头给地铁3号线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打电话。一番曲折之后,他是龙岗本地的摄影家的身份才被证实。经过此事,钟致棠发现自己有必要与地铁公司接洽。不久后,地铁公司办公室果然给他办了一个在地铁3号线拍摄用的“工作证”。有了“证件”,再加上拍摄次数逐渐增加,工人们也逐渐和他熟了起来,有些工人甚至把他当朋友看待。“工人们的辛苦耐劳也深深打动了我,所以我很多次拍完都会冲洗出部分照片,送给工人们。”钟致棠说,至今他已送出3000多幅照片,对于工人们而言,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礼物。

 

    地铁工地上的“苦行僧”

    由于平时经常早出晚归,守候在“大运专线”地铁工地,钟致棠也被朋友们称为地铁工地上的“苦行僧”。4年来,他身上也留下了跌伤腰部、撞伤膝盖、锈钉扎破脚底、盾构机器件卡伤手腕等在工地拍摄生涯的多处受伤“印记”,有一次还因为在工地受重伤而使他卧床一个多月。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继续拍摄这一题材。“我希望为‘大运专线’的建设历程留下一套完整、鲜活的影像。”

 

    列车进站那天,钟致棠也和工人们一起欢呼,他为自己能够“参与”到大运建设中而感到欣慰。在一些看过钟致棠摄影作品的专业人士看来,这些影像不仅在创作上凸显出一定的艺术风格,还为深圳留下了具有纪念价值的纪实和历史文献。

 

    细看钟致棠的摄影作品,既有充满新闻摄影风格的纪实类作品,也有带着“艺术范儿”的诗意作品,比如一幅题为《雕琢》的作品,钟致棠用俯拍的巨幅,拍下工人在地下铲泥时肩膀上的肌肉曲线,远远望去,很像一座人像雕塑。又如一幅题为《工地晨韵》的作品,画面上方的数根橘红色管道之下,斑驳的阳光照进飘散着尘土的地下隧道,几位正在专注施工的工人成为这幅和谐画面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即将举办“大运专线”的个人主题摄影展,钟致棠在谈及创作感受时,谈得最多的还是工人们。“我用镜头重点定格了地铁建设工地的每一个角落里,奋战在建设工地一线的工人,用光影记录下工人们的辛劳,也是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建设中的故事。”钟致棠说,他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市民了解地铁建设意味着每一寸开掘都流满汗泥,而每一寸开挖都凝聚着智慧。“建设者日以继夜,挥汗如雨,胼手胝足,用青春与奉献,用智慧与创造,默默无闻地铸造‘大运专线’地铁轨道交通艰辛。当市民在今年乘坐地铁观赏大运会时,记住默默无闻在为来自世界各地来宾、运动员和市民提供快捷舒适轨道交通建设作出贡献建设者。”

 

▲钟致棠摄影作品《雕琢》(摄于大运站) 
 
 


 
  ▲钟致棠摄影作品《工地晨韵》  (摄于水贝地下车站主体建设) 
 
 


 
  ▲钟致棠在地铁隧道拍摄,手中相机被泥水溅湿。 
 
 


 
  ▲钟致棠摄影作品《势不可挡》(摄于老街换乘站) 

 

 

市民俗摄影学会

2011年1月28日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