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为期4天,来自海内外的一大批粤剧名角和港澳地区优秀演员登台献艺
摘自:深圳特区报
 |
| ▲开幕式上展演的《梨园芬芳耀鹏城》。 | |
|
 |
|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冯刚毅在表演粤曲《宝玉咏芙蓉》。 | |
|
 |
| 粤剧折子戏《春草闯堂》。 | |
|
 |
| 向西小学“小小粤剧班”演员在进行汇报演出。 | |
|
 |
| 香港粤剧“发烧友”在罗湖口岸的粤剧社享受唱粤剧的乐趣。 | |
核心提示
昨夜的深圳市少年宫内,众星闪耀,粤韵悠扬,第三届深圳(罗湖)粤剧节开幕式暨精品演出在此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一大批粤剧名角和港、澳地区的优秀演员登台献艺,为鹏城市民带来了一出出精彩大戏。
本届深圳(罗湖)粤剧节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罗湖区政府共同主办,活动为期4天。期间,“粤剧粤曲精品展演晚会”、“海内外粤剧社团联谊演出”、“粤剧粤曲大家演、大家唱”、“少儿粤剧粤曲展演”、“粤剧精品折子戏进社区巡演”、“粤剧艺术讲座”等精彩节目将一一登场。鹏城金秋,“南国红豆”再度飘香。
倾力打造 粤剧艺术成鹏城文化新“名片”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剧种,中国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被誉为“南国红豆”。粤剧艺术历史悠久,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传唱甚广,尤其在海外,粤剧粤曲作为华人最为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目前在全世界拥有超过3000万的发烧友。2008年9月17日,粤、港、澳三地政府联手将粤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9月30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作为世代传承的地方传统艺术,粤剧在深圳有着丰沃的成长土壤,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深圳市高度重视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从2005年开始,先后启动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工作,将粤剧作为重点项目;组织挖掘、整理宝安万丰粤剧艺术,并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市设立了扶持粤剧等优秀传统戏剧发展专项资金,为粤剧艺术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充分保障;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粤剧进社区”、“粤剧进校园”等常设性活动,让粤剧粤曲飞进千家万户,进一步推进了粤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罗湖是深圳粤剧艺术的发源地,也是目前深圳粤剧艺术最为活跃的城区。多年来,罗湖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辖区粤剧艺术的发展,包括投入资金支持民间艺术社团发展,组织文艺团体将粤剧送进社区,为学校开展粤剧艺术教育提供指导,规范引导商业性粤剧培训社的健康发展等,对繁荣本土粤剧艺术,培育粤剧成长土壤,促进粤剧粤曲传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辖区粤剧艺术呈现出群芳斗妍的良好局面。
为进一步加大粤剧艺术的推广力度,自2006年起,深圳首次举办大型粤剧艺术节——深圳(罗湖)粤剧节,每两年一届,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罗湖区政府共同主办,目前已成为我市的一项常设性大型文化活动。该艺术节以“传习、普及、交流、提高”为宗旨,坚持“政府倡导、社会运作、专业指导、群众参与”的办节方针,致力于粤剧艺术的传承教育,搭建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粤剧展演平台,开展国内外粤剧艺术交流,扩大粤剧粤曲的观众群体,培养粤剧人才。通过5年来的精心打造,深圳(罗湖)粤剧节在海内外已享有一定声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深圳展示本土文艺建设成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又一平台。
致力传承 营造永不落幕的粤剧大舞台
作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与发扬,是粤剧发展的重要课题。“过去,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很少,当时在广东地区的民间,几乎家家户户听粤剧,唱粤剧,长期以来,粤剧几乎是一枝独秀,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渐渐多元化了,粤剧虽然不再是一家独大,但爱好者仍然甚众,尤其在深圳,长年来,粤剧的圈子和市场都十分活跃。”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会长陈志超向记者介绍。
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成立于2004年,在短短6年中迅速发展壮大,属下的民间粤乐社团组织从成立初期的23个迅速发展到现在的38家,会员仅今年就增加了100多个。在学会的组织和参与下,“罗湖桥杯”粤曲大赛、“2005年罗湖区粤剧艺术节”、“香港回归10周年深穗港粤剧艺术交流晚会”、第八届“鹏程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粤剧粤曲汇演等一系列大型粤剧粤曲演出成功举办,提高了粤剧艺术的知名度,使粤剧粤曲进一步受到鹏城老百姓的喜爱。
在深圳,罗湖区向西小学的“小小粤剧班”可谓赫赫有名。早在2005年,向西小学便首次将粤剧艺术引入校园文化教育,目前“小小粤剧班”的小演员已有100多名,在历届深圳(罗湖)粤剧节以及我市的众多大型文艺演出中都有精彩表现,《红豆相思》、《昭君出塞》、《拷红》、《黛玉葬花》、《荔枝颂》等已成为了该社团经典的表演曲目。在向西小学的影响下,深圳一批校园粤剧社团迅速崛起,如南山区海湾小学少儿粤剧社团、宝安区福永街道学校粤剧队等,都成为了近年来我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亮点,实现了传统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目标。
如今,每个周末的晚上,罗湖文化公园里的文化大舞台成了深圳“粤剧迷”们的天堂。在这个完全是由民间“票友”组织的“粤剧大舞台”上,来自四面八方的粤剧爱好者们登台献艺,自娱自乐;粤剧青少年们在这里唱念做打,磨练技艺;更有很多爱好粤剧欣赏的市民们观赏倾听,如痴如醉。“对深圳的‘粤剧迷’来说,这里就是一个永不落幕的粤剧大舞台。”
推动交流 为海内外名角戏迷“搭台唱戏”
“侍女扶掺掀纱帐,相逢疑是梦,相见恨更长……”昨天,记者来到位于罗湖商业城6楼的一家粤剧社,来自香港的“票友”阿May女士正全情演绎着一首粤剧名曲《紫凤楼》;棚外,与她同来的其他5位粤剧迷则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她的表演。据了解,如今,像这样到罗湖口岸唱粤剧,已成为众多香港“发烧友”的共同爱好。
“声威”粤剧社的老板黄健涛在罗湖口岸经营粤剧社已有十几年,是最初的一批经营者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最初的几家,到现在罗湖口岸周边的近百家,黄健涛说他亲眼见证了这里粤剧市场的繁荣和深港粤剧交流的紧密,“现在,几乎口岸附近的每栋商城里都有大大小小的粤剧社,过关来唱曲的香港‘发烧友’每天都不下1000人,非常火爆。”
“近年来,随着‘罗湖口岸粤剧社’的文化品牌在粤剧圈里越来越有名,这个市场也日益旺盛,全世界的粤剧迷都到这里来唱戏。”罗湖商业城管理处的负责人李小姐告诉记者,由于看到这样的市场潜力,今年该商城将6楼全部腾空,重新装修,专做粤剧社生意,“短短3个月就进驻了18家,而且一家比一家生意好!”如今,在罗湖口岸片区,粤剧社用成行成市来形容绝不为过。“罗湖口岸粤剧社”成为了深港之间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与经济现象,充分推动了深港两地粤剧艺术的民间交流。
两年一届的深圳(罗湖)粤剧节也日渐成为全世界粤剧界精英展示、切磋的大舞台,不仅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亲临指导,还吸引了不少粤剧名伶登台助兴。据了解,本届粤剧节主办方就特邀了获广东省终身成就奖、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来深指导,冯刚毅、梁耀安、麦玉清、彭帜权、危佩仪、黎佩仪等一批海内外的粤剧名角和港、澳地区的一批优秀演员也将同台献艺。
本届粤剧节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罗湖区文化局局长张远翔向记者介绍,深圳(罗湖)艺术节除了展示深圳粤剧艺术发展的成果外,也已成为深圳粤剧界与海内外同行交流、学习的桥梁与平台,“通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粤剧节已成为落实深圳文化立市战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也逐步成为文化深圳、文化罗湖建设的一个品牌标志。”
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