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127.12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本市新闻
 
 
 
徒步潮州之三:漫步广济桥
 
图/文:石践
 
 
 
     潮汕民谣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形容的是到了广东而没来潮州,只是徒费时间;而到了潮州不到广济桥,也是白走了一趟。11月28日上午,潮州资深户外运动爱好者朋友广哥和海源兄专们请一位导游,带着我们在这座历史名桥上来了次“漫步穿越”。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原名康济桥, 在潮州城东门外,全长518米,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山,景色壮丽迷人。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广济桥建于宋朝乾道七年(1171年)。当时,潮州的知府曾汪看到东西两岸老百姓撑船往来非常困难,就在韩江江心建了一个桥墩,又造了86只木船,拴以大绳,成为一座浮桥。至明正德八年(1513)始建桥墩24座。桥墩、桥梁均以巨石砌成,桥面石板每块长13米至15米,宽近1米。桥中间以18只梭船连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的浮船解开,让其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而小船则可以直接从桥洞下穿越。在东桥头我们还看到一块刻有浮桥启闭时间的牌匾。
 
     宣德十年(1435),明知府王源于叠石重修,更名“广济”。正德八年(1513)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
 
     导游说,当地还有个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四洲,二四楼台二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道出了广济桥的主要特色。“潮州湘桥好风流”是夸潮州和广济桥景色漂亮;“十八梭船二四洲”说明这座桥有24个楼台亭阁、桥墩和18只木船连接而成;“二四楼台二四样”,24个楼台个个不同;“两只鉎牛一只溜”,鉎牛即铁牛,有一只在一次洪水中被冲走了。
 
     我们穿桥而过,桥上行人寥落。导游说以前桥上摆满了牛丸、粿条面等潮州小吃摊,以方便商贩、船家和行人。而如今,因为过桥要收60元“买路钱”,以至常常管理人员多过游客,更看不到一个摊贩。后来在网上还看到,许多人一直为广济桥是否该对当地人收费争执不休,这不禁使我想起福建泉州的洛阳桥。
 
     洛阳桥与广济桥同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九百多年前的泉州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率先建成了一座当时堪称全国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洛阳桥接通了“水阔五里”的万安渡,接通了当时粤、闽北上的陆路通道,使南来北往的货物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了泉州古代经济的繁荣。就是这座茅以升教授誉为“福建桥梁的状元”的洛阳桥,虽然地方政府花费重金,用旧石料进行重修,使之既坚固结实又基本保持古桥原貌,然而至今依然免费供百姓通行、游人参观,继续发挥着便利交通、传播泉州文化的作用。
 
     相比之下,广济桥用现代机器加工石料,用现代材料建造桥上建筑,复古不似古,还将古人作为便利交通的桥梁作为纯粹的旅游景点,难怪网民抱怨不绝。
 
 
518米长的广济桥
 
 
 
 
 
站在广济桥头看潮州城东门--广济楼
 
 
 
 
 
广济桥中段的浮桥
 
 
 
 
 
启闭浮桥的机械设备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2010年12月3日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