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美术评论家、画家、“中国焦墨焦彩创始人”袁江
摘自:深圳特区报
 |
|
袁江作品 |
“焦墨”作为一种中国画技法,从古便有,但“焦彩”却鲜有人尝试。有一位画家却致力于将两者结合,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用心钻研,如今已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就是北京画家袁江。
近日,袁江受邀来到深圳与书画爱好者们交流,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他告诉记者,从多年来目睹的中国画坛“怪现象”中,他悟到一点:作为画家,最重要的是保持艺术的纯洁性和含金量。
因梦结缘“焦墨焦彩”
记者:“焦墨”自宋代便有,但“焦彩”却是个崭新名词。您是如何与“焦墨焦彩”结缘的?
袁江: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而且靠自学,水墨、青绿、金碧、没骨、重彩等,每种技法我都尝试过。但我一直在摸索一种最能表现自己的技法。有一次我做梦,梦见一幅用焦墨画就的山水,意境新奇、古朴、耐人寻味,醒来后我一拍脑袋:就是它!
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了焦墨的局限:气韵生动无法解决,四季变化无法体现。无论什么艺术形式,如果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这种艺术形式就没有生命力,就会短命。但是前人并没有先例可供参考。我就像掉进一个僵局,每天在寻求突破方式。就在这时,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太行山写生,山中间有一个红色的点,我伸手一抓,红点在掌心化为粉末。又是梦带来的预示!既然有焦墨,为何不能有焦彩?
我很庆幸找到了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式。“焦墨焦彩”是在全方位完成传统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创立的,坚持保留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如线条、点、平面构成、留白、散点透视、题款印章、宣纸和矿颜。
记者:您的作品,虽然技法上有创新,但内涵上还是延续了“寄情山水”的传统文人水墨情怀。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山水似乎已成为许多画家的精神避风港。但是,画家是否应该更积极地切入当下生活?比如深圳提出“都市水墨”的课题,主张当代画家应该画自己身边的东西。您认为水墨应该如何表现这个时代?
袁江:“寄情山水”是一种寄养精神的形式和方法,并无回避生活之意。画家因生活经历不同,爱好不同,切入生活的焦点也有所不同。表现是手段,目的都是寄物明道。现在有些画家很浮躁,玩世不恭,做表层文章,竭尽其变,生出很多花样。其实是内外功修养不够的无奈,避重就轻,掩饰缺陷。“返璞归真”是我的艺术原则。“返璞”是修养,“归真”是境界。用笔看修养,构成看胸怀,施彩看境界。
中国画是“写”出来的
记者:现在许多年轻的画家都进行“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的探索,他们笔下的东西不一定是宁静的,相反,可能是焦躁的、令人不安的。同时他们也不一定有很强的笔墨功底,相对于用线条来表现功力,他们更倾向于用画面来说话。您如何看待这种尝试?
袁江:中国画有两个意境:一个是“笔墨意境”,一个是“画面意境”。
传统中国文人画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它要求画家自修。当代画家的修养与古人比,最大的差距体现在“笔墨意境”方面,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中,最能表达情感的是线条。比如,硬笔书写,一人一个风格,内性表现明显,内性包括本性和修性。毛笔书写,表现内性明显减弱,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运用毛笔时,没有把自己的“内性”通过毛笔的特性展示出来。中国画的笔墨是毛笔书法笔意的再生和演变。中国画与其它画种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写,后者是画。
“笔墨意境”是抽象的、朦胧的,非常玄妙。抽象的笔墨在深层面隐藏着一个永远看不透、也不能看透,永远说不清、也不能说清的人文哲学命题。
我认为画好中国画,需要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是造型能力,第二是线、点、面、色的内性浸注,第三是外功修养。画家每天面对的不是技法上的困扰,而是哲学问题。
记者:对于现代画家来说,水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工具,更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以在深圳每两年举行的“水墨双年展”中,都会出现一些跟水墨画无关的作品,比如影像、装置、雕塑等。在这里,水墨已经脱离了物象,以一种传统文化符号的面目出现。
警惕画坛“假大空狂躁霸”现象
记者:中国画的市场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拍卖会上屡创新高,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艺术品投资。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一些画家想提高自己的画作价格,不是从自己的技法入手,而是通过炒作等手段去达到。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袁江:我觉得目前中国画坛已经坠入了“忽悠”时代。这背后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多元文化的兴起、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教育的淡化、金钱名利的诱惑、知识产权的缺失、体制缺陷等因素,再加上宽松的政治环境,艺术家的自我解放,“忽悠文化”因此生发蔓延,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我用十六个字来形容目前的中国画坛:百花齐放,乱草丛生,一官为纲,一娘所生。
画家“内分泌紊乱”,又缺少“医生”——批评家。目前中国画的批评出现了学术滑坡,不敢说真话。另一方面,理论家没有实践,也就是说没有很高明的“笔墨意境”塑造能力,他们的理论建立在画家的实践上,笔墨体验靠拾人牙慧,所以理论显得很苍白。有成就的画家却没有理论提炼能力,不知道自己的艺术魅力在哪里。
记者:据有关资料显示,您在十六岁那年就开始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文学史纲》。三十岁就办了画展,却从此闭门自修至今,却没有加入任何美术组织为什么?
袁江:我有洁癖症。一直想保持艺术的纯洁性和含金量,不“忽悠”。 今年六月份我在佛山办画展,用《请柬文》的形式强调画展的主题——“返璞归真”,形式上坚持“四个不”:一不剪彩,二不作秀,三不请名人烘托规格、档次,四不用艺术之外的任何“虚伪”忽悠。
2010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