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深圳文化之根
摘自:深圳商报
|

|
|
▲纪录片《深圳村庄30年》采访录制现场。(资料图片) |
深圳30万原住民的原始记忆引发了怎样的思考?深圳的历史文化之根究竟在哪?30集纪录片《深圳村庄30年》在深圳电视台连播一月之后引发热议。9日下午,该纪录片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大力呼吁寻找、挖掘深圳文脉,坚守和宣扬“敢闯敢试”的深圳文化精神。
正名:“深圳梦”已逾千年
“《深圳村庄30年》以独特的方重塑了深圳30年改革原始记忆、讲述了30万深圳原住民在历史大环境中的变迁,是一部填补原住民历史空白的史诗。”该片总制片人陈宏说,在近3年的拍摄过程中,他和摄制团队走遍了深圳的每一个角落,挖掘深圳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出传承已久的“深圳梦”。
据陈宏介绍,在查找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深圳实际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据史书记载,从秦汉时期开始,深圳蛇口就是海外船只驶向广州前的重要停靠点。盛唐时期,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外洋商船来广州通商,均先在蛇口的赤湾休整后再驶往广州。这一点,他在深圳博物馆内也找到了相关实证。此外,他还查证,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深圳都曾吸引来自华夏各地的人们在这里落地生根。同时,深圳人也漂洋过海、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今天的新移民,就是上千年来六次大移民的继续。这种迁徙的传统,在深圳文、曾、陈等十大家族的发展史中尤为明显。这种移民文化在深圳已生根千年。”
深大教授孔维民则表示,该片实际上是为深圳“正名”。“人们一直以为深圳的前身是个闭塞的小渔村。对此,很多历史学家、文化学家都曾提出过质疑。该纪录片从多个角度解读了深圳前身是宝安县、是大深圳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个小渔村。其在长期的发展中,实际上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底蕴。”
守护:“敢闯敢试”的深圳文脉
在研讨会上,主办方特地播放了第七集《三洲田三迁》。从守望深港500年的古道、到孙中山的“庚子起义”,再到改革开放盐三公路开通、三洲田村整体搬迁。一条古道、一个小村庄数百年的风貌跃然眼前。
“从一个小村庄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深圳先民骨子里头‘敢闯敢试’的精神。”陈宏认为,深圳先民的这种敢闯敢试、不愿固步自封的性格由来已久。据统计,如今在香港,有30多万深圳原住民;在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海外30多个国家的深圳原住民达120万人。孔维民表示,深圳的改革开放在历史上也是有传承的。其开放型、变革性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这正是如今的新移民应该去守护的精神家园。
深圳作协副主席陈秉安认为,《深圳村庄30年》集中展现了深圳农村在30年中的变化。纪录片通过史料的搜寻和百位改革老人的口述实录,让影像记录了历史,并让深圳的这种文化精神得以沉淀。
反思:深圳村庄面临转型
30年中,深圳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片中介绍,目前深圳有30万原住民,300余个社区股份公司、2000余个自然村,拥有厂房、商场、宿舍等物业8000万到1亿平方米,资产1万多亿,是深圳最大、最稳定的一个经济体。“从村庄这样的自然形态经济体到如今具有现代管理模式的股份制经济体。深圳村庄走过的30年历史对国内农村体制改革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孔维民说。
尽管有着光荣的历史,但深圳村庄的转型却迫在眉睫。深圳市老领导李灏在第29集《沉重的彷徨》中,就曾反问:“拥有至少数千亿家底的深圳社区股份公司,为什么出不了‘华为’、‘希望’?深圳几大‘牛’村为什么会眼睁睁地放弃打造‘招商银行’、‘万科’的天赐良机?”由于先天的历史局限性,在过去的30年里,他们错过了诸多机会。甚至有股份公司董事长坦言,再不想办法,3至5年后,会有近30%的股份公司倒闭。
对此,与会专家表示,深圳的后三十年发展已经拉开了序幕,这给广大的社区股份公司带来新的希望。他们建议,社区股份公司的转型和发展绝对不能各自为政,应该紧密地融入到整体深圳城市发展规划中间来。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要考虑整体的发展和合理的布局。
2010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