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127.12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本市新闻
 

 

追溯深圳观念 接续激情岁月


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 【30个入围观念系列解读】


摘自:深圳商报

 

1992年初在蛇口竖起的第一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标语牌。 诸彪提供图片

 

第二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彩色标语牌。 诸彪摄影

 


口号来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八个字壮实干家声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流传甚广、影响力巨大的一条深圳观念,在本次“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103进30”阶段中,其得票率仅次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居第二位。寻找这个口号的来历记者却颇费一番周折,直到10月21日才“柳暗花明又一村”。


1992年竖起蓝底白字标语牌


     此前,记者辗转询问了多名当年蛇口工业区第一期企业干部培训班的老蛇口人,得到的答复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叫响确起源于蛇口,但具体什么时间、什么人、从哪里开始以口号形式喊出并叫响全国却不得而知。10月21日,记者打电话到位于蛇口的招商局历史博物馆,想问问该馆现存有无关于此口号来历的早期资料。接电话的女孩询问了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后,遗憾地表示:“都不知道,馆里也没有相关资料”。但她又给了同事诸彪先生的电话,建议记者再问问他。致电诸先生,他提供的信息让记者很兴奋。


     诸彪回忆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该是1992年初在蛇口竖起的标语牌。当年诸彪在蛇口工业区党委宣传部工作,蛇口工业区的所有标语牌几乎都通过该部门发布,并联系蛇口工业区文化公司制作,由文化公司在户外布置竖起。负责此块标语牌的是他的同事陈篁,陈篁到文化公司联系制作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第一块蓝底白字的标语牌(见图一),并把它竖立在南海大道与联合医院交接的路口,原蛇口工业区大门口。后来经过风吹雨淋褪色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标语牌又换成了彩色标语牌(见图二),红底白字,加了女娲补天及蛇口工业区建筑物的图案,非常漂亮醒目。如今,又恢复了蓝底白字的标语牌仍然矗立在蛇口南海大道边,从1992年至今从未间断过。


产生在特区姓“社”姓“资”争议中


     那么,当年是在一个什么背景下要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成标语牌呢?是谁想到的创意?诸彪先生也借此机会弄个明白,他昨日下午致电求证当年的直属上司、时任蛇口工业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现任深圳文化旅游局领导的刁铁军女士。据她回忆,当年是在外界对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议背景下而做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标语牌,是袁庚指示宣传部发布制作的。诸彪21日下午在负责操办制作标语牌的陈篁那里也得到了证实,是袁庚的指示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制作成标语牌。为求得更多的情况,诸彪先生还向记者推荐了多年关注深圳思想文化发展史的老蛇口人余昌民先生。


     余先生曾任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蛇口发展研究室主任。他21日下午向深圳商报记者证明,蛇口竖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巨幅标语牌确实是在1992年,“如果说1981年底蛇口竖起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好比冲锋的号角,那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则更像加快改革步伐的宣言。已经被姓‘资’姓‘社’纠缠得烦从心生的袁庚巧妙地利用它堵哓舌者之利口,壮实干家之声色。”


源自邓公南巡讲话还是借古寓今?


     余昌民说,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有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出处众说纷纭,甚至被人作为“传统格言联”收进了《古今妙联分韵集锦》。为此,2005年,余昌民看望老领导袁庚时,特意询问袁庚是否拥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口号的“著作权”,袁庚说:“(这说法)应该有几百年了。”


     余先生曾查阅相关资料,据史料记载,魏晋的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尽管只限于谈谈玄理,仍被王羲之针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之亡,亡于清谈,遂有“清谈误国”之说,大约出自清代的顾炎武,距今三百余年。


     余昌民最后说,关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来历,还有一个重要线索,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在武汉汉口火车站专列会见室与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谈话时强调,要多干实事,少讲空话。


     蛇口人当年是由邓公南巡讲话中得到灵感而竖起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标语牌,还是他们借古寓今,从王羲之之语得到了启发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后来这个口号不但鼓舞了深圳人建设特区、奋力改革的决心和斗志,还不胫而走,很快成为全国的流行语之一。


专家解读


  一步行动  胜过一打纲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是被大量事实和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道理。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黄发玉2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样的条件下,“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口号的提出,不仅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未来深圳人也应该铭记在心。


《文化广场》:某个观念之所以在深圳产生或在深圳叫响,和它产生的时代有无关系?


     黄发玉:这个口号在深圳叫响同当时中国社会现状有密切关系。“文革”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已经结束,但“文革”强调“抓革命”、突出政治的遗毒不是一下子可以肃清的。中国历史上也存在过“清谈”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直接导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六国灭亡,赵国在先。魏晋时期,谈玄之风也盛,历史上从此有了“清谈误国”之说。经过改革开放初期十来年初步发展以后,实际上中国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姓“社”还是姓“资”?这样的争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存在着,让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场经济的实践者深感困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时倡导的价值观是很明显的,就是减少争论,多干实事,一切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促进市场经济建设,具体来说就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谈到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当然“三个有利于”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生产力标准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文化广场》:如何看待这个观念在今天的价值?


     黄发玉:胡锦涛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时指出,未来几十年,是我们实现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特区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深圳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特区,应该怎么办?我看还是要大胆闯,并在实践中积极解决发现的问题,通过大胆探索为全国发展积累经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重大理论问题,我们没必要囿于空洞的理论,还是要实干。但实干不是蛮干,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我们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力戒骄躁、急躁、浮躁,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将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将发展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失误。


口号来历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魂、深圳的根”——
发掘出深圳“最大的优势”


  
     2005年3月25日,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在深圳会堂举行。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长李鸿忠在所作的《继往开来,改革创新,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讲话中提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魂、深圳的根”。


    “深圳速度”曾经辉煌一时,但在特区成立25周年的时候,深圳遇到了效率低下和增长瓶颈两大问题。改革产生了深圳,但深圳逐渐被旧体制同化。有人调研后发现,深圳的行政审批程序远比内地繁琐,行政许可的门槛比内地还要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甚至内地有些城市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大超过特区。深圳的定位在哪里?出路在哪里?这成为当时很多深圳市民和企业关心的迫切问题。深圳面临“特区不特”和创新乏力的尴尬。另一方面,受自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面对土地、能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难题,深圳新的突破口在哪里?深圳还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突破发展中的障碍,需要回望总结深圳的成功经验,发掘出深圳的核心优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鸿忠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圳最大的贡献和成就,是改革创新的贡献,是体制机制性的贡献,是发展模式的贡献!”他称深圳是“吃改革饭长大的”,是“以改革创新来立业的”,“深圳最大的优势是改革创新,而不是其他方面”,“改革创新是深圳最大的本钱”,“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就是改革创新!” 


     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深圳先后做了三件改革创新的大事,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首先,率先在全国恢复成立“改革办”这样一个专门负责改革的副局级部门,以协调市委、市政府和市属各部门的关系。其次,停开了6年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也在深圳召开。这次高规格会议为深圳的改革制造了声势,同时,深圳恢复“改革办”的举措也使全国改革战线的同人深受鼓舞;第三件事,利用深圳特区副省级城市的立法权,制定并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


专家解读


      对深圳城市精神的凝炼概括
  

     在深圳社科院教授杨立勋看来,“改革是深圳的魂、深圳的根”不仅是对深圳城市精神的最凝炼概括,更是未来深圳发展的动力源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文化广场》:“改革是深圳的魂、深圳的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杨立勋:深圳改革开放30年,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传奇,而这背后依靠的是改革开放的推动,深圳是名副其实的改革之城。但是近年来,深圳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能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难题,而且到2008年1月1日,国家给予深圳经济特区的所有优惠政策也都将到期,深圳欲谋求长远发展之计,惟有向改革创新要出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是深圳的魂、深圳的根”的观念提出了。


《文化广场》:这个观念为何能够得到广泛传播?


     杨立勋:在依靠优惠政策发展的特区时代结束后,深圳进入了后特区时代。过去执行的特殊政策,曾经在早期深圳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过去30年间,深圳最大的贡献和成就是改革创新的贡献,是体制机制的贡献,是发展模式的贡献,可以说深圳的历史定位就是改革创新,过去是这样,今天是这样,下一步仍然还要这样。所以当“改革是深圳的魂、深圳的根”这个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热烈反响,可以说这个观念是对深圳城市精神和城市特征最凝炼的概括。


《文化广场》:如何看待这个观念在今天的价值?


     杨立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赋予了深圳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深圳“一区四市”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定位,这也就意味着深圳将由原来的经济特区这一单项改革任务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这不但要求继续发挥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更要继续发挥深圳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一区四市”的新定位也赋予了深圳新的崇高使命,如何才能完成这个使命,归根结底还是要继续改革创新。深圳未来的发展仍然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动力,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优势,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资源,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空间,所以“改革是深圳的魂、深圳的根”不但是对过去深圳改革的高度浓缩,更是未来深圳发展的动力源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010年10月22日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