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禾成长关爱基金成功变身我市今年首家非公募基金会
深圳创投业探索公益慈善发展新路
摘自:深圳商报 郑 英
从官办公募基金会名下的冠名基金,独立成为具有劝募资格的非公募基金会。记者从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获悉,今年首个获批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是国内创业投资行业发起成立的第一家非公募公益基金会,也是我市与民政部签署”部市”协议后批准成立的第二家基金会。据该基金会某负责人说:“公益事业作为新兴领域,它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未来五到十年,这个行业将变得更加规范和专业。”
找准项目定位谋求公益发展
从爱心萌芽到今天走专业团队的发展模式,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的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3月深圳市慈善会名下的冠名基金,爱心的种子从2007年开始就撒下。
“当时一批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家,在走访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时发现,以歌、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本土特色的文化有断根的危机。2007年,在四川阿坝以及汶川,我们分别组建了藏族和羌族的少儿艺术团。第二年陆续在贵州的侗族、苗族和云南的纳西族等地区,继续组建当地的少儿艺术团。”该负责人说,最初是以企业家做义工的方式推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时间的出时间。此外,有人负责联系当地,有人负责筹集款项。
“我们的主要使命是中华多民族的少儿艺术传承,尤其是歌舞,并组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从事公益事业,最重要就是要找准项目的定位。2008年3月,在市慈善会的指导下,由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爱心机构以及个人发起了冠名基金,通过“飞越彩虹”——项目化的方式,开展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3年来,该基金组织实施的“飞越彩虹”项目,已经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组建了布依族、纳西族、羌族等3个民族少儿艺术传承基地和11个民族少儿艺术团,整理了几十首民族歌曲和舞蹈,并多次组织由这些边远地区少儿组成的民族艺术团到深圳、北京、广州、长沙等地展示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
发展公益事业需要不断探索
“开展这个项目需要不断探索,没有现成的标准,是一边摸索一边学习的。”以推动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为宗旨,他们开始了这条新型公益事业的探索之路。该负责人介绍说,寻找少数民族聚集地,通过选定学校以6~10岁的小学生为对象,组建少儿艺术团,开展集中培训,包括对指导老师、民间传承人的培训。随着组建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摸索,基金明确了要组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把少数民族有关的歌舞资料整理成为教材,在当地小学进行普及和推广。
通过当地政府的支持,他们找到了当地艺术学院的师资,每个团有专门的音乐舞蹈老师;对这些老师还聘请专家团队为他们进行乐理知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国家做的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而我们则通过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各个不同少数民族少儿艺术团里发生,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羌族少儿艺术团所在学校80余名师生来深百日复课,学习和生活都安排在武警七支队军营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得到了包括武警战士、当地教育系统领导和老师及一大批爱心人士无微不至的关爱。当地一位羌族的州委领导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件,对深圳爱心人士的帮助表示感谢。信中说,灾区的孩子们震后得到关爱,像其他的学生们一样正常上学,孩子们一定能在今后的成长中回报社会,也会关心其他人,学会感恩。
公益项目成功需要专业团队
“飞越彩虹”项目3年来不断地在发展,未来五到十年,他们的目标是全国56个民族至少要都有一个少儿艺术团甚至更多。该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从项目计划书就引入企业参与,形成企业与基金共同运行,企业捐资派员一起来推进项目。目前十多个少儿艺术团都有具体的企业以一对一方式帮扶。”公益项目的成功运作,需要强大的企业作为后盾。基金会倡导群体帮扶理念,组织一批爱心企业以一对一支援民族艺术团所在地的民族艺术传承和助学关爱活动。深圳的一批爱心企业如康佳集团、齐心文具、同洲电子等优秀爱心企业纷纷加盟。为了探索更加有效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基金会的另外主要公益项目是“助学关爱”项目。项目改变传统纯捐资方式,以担保助学贷款或助学借款方式,为超过500名深圳大学城内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上千万元助学贷款,并对部分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无利息、无还款期限的借款资助,以平等的方式帮助这些学生,使其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基金会将继续做扎实原有的公益项目,并计划开发扶持深圳的大学生优秀社团的公益项目。“深圳是全国56个民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从这里做起更显得有意义。”从冠名基金独立成为非公募基金会,专业团队基本搭建起来,基金会成立行政部、项目部以及财务部,同时还需要招募大量的专业类志愿者。
从过去一名从事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到现在成为基金会的专职人员,该负责人坦言:“现在每天的事情都很多,一个人至少要顶三四个人用。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很多事情要去做,比起过去在企业工作,要辛苦好几倍。”虽然如此,但在这条探索公益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在使命感的驱动下,他和团队欣然前进。
2010年4月13日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