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最初方案仅60平方公里
——舒成友回忆特区二线建设的前前后后
深圳特区报记者 谭大跃 记录整理
1985年3月11日,深圳特区管理线综合工程由国家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用花岗岩石块凿刻的“特区界”石碑同时在南头联检站竖立,特区管理线沿线也竖立界碑。
在此之前,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南头安乐村海岸线,全长85公里的深圳特区管理线,包括公路联检站、海上检查站、巡逻公路、铁丝网等共计85个单项,1984年8月1日基本建成并试行管理。

舒成友 口述 (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二线建设工程副指挥长,现已退休)
三次航测划定特区面积
197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办特区。由于特区内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都是免税的,为了防止出现走私,要用高墙或铁丝网与外界隔离开。
最初的方案划分特区面积很小,仅60平方公里。为科学确定特区的面积,根据中国海洋直升飞机公司先后3次航测的图样和深圳一带的地理特征,以梧桐山、羊台山脉的大岭古、打鼓嶂、大洋山等山脊划线,1980年9月确定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
1982年初,国务院92号文件批准了二线建设方案,要求3年完工。同年2月4日,深圳市成立了二线指挥部,由甄锡培副市长任指挥长,我任副指挥长。
拿出二线设计方案是首要任务。走马上任后,我先用一周的时间,拿着广空直升飞机测量的图纸,与市建委、海关、口岸办、边防分局、边防七支队、武警市支队、长沙勘察设计院、武钢工程设计院等单位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自备干粮和饮用水,沿着二线的规划设计线进行实地勘测。大家走一段,看一段,细心观察,充分商讨,确定铁丝网怎么围,检查站怎么放,部队驻地设何处,岗楼建在哪等问题,迈开了二线建设实质性一步。
过年加班只有一杯白开水
管理线设置背仔角、盐田、沙湾、布吉、白芒、南头6个联检站,29个耕作口,163个岗楼,165个涵洞,共有85个单项工程。二线工程要求沿山脊设置高2.8米的铁丝网,修建一条沿线巡逻公路,并辅以高压供电、低压照明、通讯、供水等设施,任务具有点多、面广、线长、时间紧迫、施工作业条件差等特点。
参加二线建设的有8000余人,16个建筑公司、52个施工队伍和武警部队。特区创建之初,条件相当艰苦,任务又紧迫和艰巨,所有从内地调来的干部全住招待所,一间房两张床,每天5元房租,一家人拖儿带女就在这8平方米的斗室里,可从未听到一声怨言。
1983年大年初一,我值班。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来给加班人员拜年。梁湘见每人只有一杯白开水,就对我说:“老舒啊,再省也得给同志们买点花生水果,有过年气氛嘛。”同时又对大家说:“目前苦点,以后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银湖和梧桐山差点划出特区
在开工前后,按照多节约、计长远的原则,对初期方案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原特区是沿着山脊内侧划定的,这样就把银湖和梧桐山划到特区外去了。我们考虑到特区发展旅游不能没有银湖,就让这一段铁丝网绕了一个弯,把银湖包进来。而梧桐山如果划到特区外,不便于从市区修路到沙头角,我们又决定将线路绕开梧桐山主峰,从外侧的大望村插到盐田,这样就把梧桐山也纳入了特区。
当时,梁湘同志听我汇报这两项重要改动的情况时,称赞这样改得好!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样考虑确实是对的。
二线建设预算是1.38亿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为了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部分工程采用投资包干的办法,把二线使用单位的生活区交由各单位按照规定的图纸自己去建设。指挥部则集中精力抓好铁丝网、巡逻公路、高压线等主体工程建设。
为了节省投资,在工程设计的选点上,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布吉检查站本来设计在田心村以北,我们将其南移,减少填土方10万立方米,改河道500米,节约投资150万元。
在二线营房、生活区的选点上也一样,我们坚持不占高产水田,不与特区商业、工业、住宅争地,尽量把营房、生活区放在荒山、放在铁丝网以外,节省了不少投资。
千军万马日夜奋战抢进度
1982年6月8日,二线工程全面开工。参建单位有十六冶、广东省土石方公司、华西公司、罗定道路公司、基建工程兵、七支队等,施工高峰时有几千人。
罗定道路公司在广东省修山区公路是有名的,因此,总指挥部把从梧桐山到盐田最困难的一段山区路线给了该公司。由基建工程兵转业军人组成的安装公司成立后,接到的第一个大任务就是参建特区管理线。他们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敢打硬仗,用专门的机械加工二线用的铁丝网,在崎岖的山岭上安装了64公里铁丝网。
武警七支队在修建营房的工作中完成得很出色。指挥部预算给七支队852.5万元修建5.5万平方米的营房建设面积,每平方米的造价是155元。在许多人眼里,用这点钱要按照标准盖出4个大队20多个中队的146幢营房及配套设施是不可能的。而七支队官兵自己动手平地、拉沙、搬砖、安装水电,不仅省下很多钱,而且工程质量完全达标。
由于指挥部采取有力措施,二线各使用单位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七支队的营房在1983年春节前率先竣工,6个联检站下半年也全部完工。到1984年春节前,巡逻公路、铁丝网、低压照明、高压供电等骨干项目都相继建成。当年年底,工程全部完工。
在经过半年试管的基础上,1985年3月13日,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当天在深圳迎宾馆举行验收证书签字仪式时,原国家计委主任王德英对二线建设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称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达到了国务院的要求。

进入深圳经济特区都必须接受检查。 万谊 国良 文振 摄

武警七支队官兵在特区管理线附近值勤。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富 摄
记者点评
蜿蜒百里的铁丝网,是特区内外的一道屏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圳经济特区飞速发展,二线检查站从当初的6个小岗亭,已发展到今日通关百万人次的17个检查站。20多年来,共验放人员50.2亿人次、车辆24.6亿台次,抓获各类在逃人员3200多名,查获毒品、走私物品2万余宗,成为深港经济繁荣、社会安宁的一道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