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146.129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本市新闻
 

永恒的生命之歌

——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祭

(摘自深圳特区报 编辑部/文)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爆发。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河流改道,墙倒屋塌,8万多人失去了鲜活的生命,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整整一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小心地掀开有些泛黄的日历,内心深处依然隐隐作痛,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直到现在还响彻耳畔。重温那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梳理一年来抗震救灾斗争的进展,感受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曾经的肝肠寸断,曾经的揪心牵挂,曾经的奋力驰救,曾经的坚毅勇敢,曾经的大仁大爱,此时此刻都已升华为顽强斗志、必胜信念,充盈于心。

灾区山花烂漫如旧。撕心裂肺的惦念,迫使人们再一次踏足这片令人神伤、又让人期待的土地。回望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斗争,我们深深体会人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我们真心依靠,共渡难关;因为有,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约。无处不在的真情流淌,浇铸出一座座人性的丰碑。

遇难同胞当可欣慰。在应对这场特大地震灾难中,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瘟疫,没有社会动荡,一个个奇迹被创造出来。整齐的活动板房建起来了,医院、校舍等公共建筑建起来了,断裂的道路重新通畅了,灾区秩序已经全面恢复。全国各族人民,争分夺秒,夜以继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了大灾大难,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出荡气回肠的诗篇。在这片血泪浸染过的大地上,我们把所有的思念、所有的感恩、所有的关爱、所有的憧憬,汇聚成一阙歌咏生命、力透千秋的不朽挽歌。

 

大仁大爱 义薄云天

尤记5.12前一天,适逢母亲节。亲情,是维系人类社会的血液。特大地震灾难,以最惨烈的方式夺去了许许多多母亲的孩子和孩子的母亲,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也因此演绎至极致。在与死神殊死搏斗的日子里,深深的母爱让我们无数次泪流满面。

废墟里,一位年轻的母亲,双手搂着三四个月大的女婴,她自己已经停止了呼吸,可孩子还活着,在母亲敞开的怀里含着乳头,一直吮吸着.

还有一位母亲,临死前在手机里给孩子留下最后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一位女民警,为一些急需哺乳的灾区婴儿喂奶,却把自己才6个月大、同样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

国有殇,民相望。人们从四面八方齐聚灾区,在余震不断、生命时刻面临危险的救援现场,唱响了一首首慷慨激昂的生命之歌。

5000米的高空盲跳,废墟里的朗读、歌唱,长时间的守望救援,刑满释放人员用双手刨出多名幸存者和遇难同胞,衣衫褴褛的拾荒老者把多年捡拾垃圾换的钱捐给灾区儿童,献血、捐助点前,队列长长,数不清的志愿者为受灾同胞及时送去希望和慰藉……

桃李无言铸师魂,大音稀声倾母爱。在满目疮痍、残垣断壁中,人性的光辉顽强地闪耀着。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死的选择留给自己。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人们至今耳熟能详。

生自何来?又向何去?中华民族大德曰生的生命至上情怀,得以尽情喷涌。生命何其渺小,又何其宝贵;何其脆弱,又何其坚强。一年来的抗争证明,中华民族是任何困难也压不垮、摧不折的,财富没了可再创造,家园毁了可再重建,只要信心在,不怕没未来!

一位哲人说过,高尚的母亲,必能养育出勇敢的孩子。在巨大的危难面前,无数优秀儿女涌现出来。我们的共和国母亲也以最大的真诚和敬意,全力救援、呵护自己的每一位儿女。

51921日,地震罹难者头七,全国哀悼日,13亿国人垂手肃立。汽笛哀鸣,江山呜咽,庄严的国家礼仪,诉说着人们心中巨大的悲痛,表达着对同胞的珍视和不舍。给生命以尊严,给牺牲以敬意,浓浓的人文关怀鼓荡着神州大地,惟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共和国旗帜首次为芸芸众生降下半旗,人们的心中激荡着同一种情感,存在着同一样的惦念。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再一次穿透时空,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特大地震灾难突如其来,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共同经受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

 

情深义重 共克时艰

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是13亿中国人的锥心之痛,需要国人一体分担。在中华儿女壮怀激越的大合唱中,1000多万深圳建设者,勇于担当,敏然前行,奏出了将特区精神与抗震救灾精神完美结合的巨大交响。

5.12当天下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玉浦,市长许宗衡第一时间要求即刻启动赈灾救灾机制,动员、号召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全心全意支援灾区,把特区的关爱送到灾区人民手中和心里。

刘玉浦指出:大灾当前,要把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对特区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爱国热情、精神风采的一次展示,作为对中央和全国人民多年来关怀支持特区建设发展的一次回报,作为对深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阅,作为纪念特区成立28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次特别行动。

许宗衡要求:要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一切抗震救灾工作以全力抢救生命、帮助灾区渡过难关为重,灾区提出的要求都必须倾全力满足。

市几套班子机关和各区党政机关干部积极行动起来了,各单位各部门行动起来了,社会各界行动起来了,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了,全市上下,每一个系统,每一个部门都自动汇入向灾区捐款捐物的暖流当中。

第一时间捐钱捐物,第一时间保障运输,第一时间组织到位,第一时间有序协调……一个又一个第一时间不断被创造出来。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市慈善会收到的捐款就达到3000多笔,排队捐款的队伍长达几十米。我们的工作人员数钱数到眼花手软,我们的心被深深感动着。

在市民政系统召开的一次抗震救灾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位慈善会工作人员这样描述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深圳人的反应。

更让人感动的是,许多市民捐款时不愿具名,他们都说,祖国有难,深圳人理应尽绵薄之力。

 

心头感恩血 一滴染天地

20081124,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马营乡梁干村后沟自然村的104户村民欢天喜地迎接深圳亲人的到来。深圳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张文、副总指挥李廷忠等,踩着积雪,翻越3个多小时的山路,把104个每个存有1万元的存折和26万元的支票送到村民和村干部手中。深圳人真是我们的亲人啊!五保户王德奎拿着刚刚发到手的存折和棉被,拉着深圳人的手激动地说:自从房子在地震中倒塌之后,我们就一直住在帐篷里,现在天气冷了,深圳人送来了建房款和棉被,真是雪中送炭啊!

“5.12”大地震中,这个村104户村民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由于交通条件恶劣,施工机械无法进场,当地政府决定后沟村由整村重建改为村民自建,深圳人给送来了130万元的重建家园专门经费。

把感恩回报写在城市的旗帜上,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中。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深圳人挺身而出,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捐物。截至20081121日,市民政、慈善、红十字会等单位共募集捐款超过13.7亿元,深圳市企业和个人直接向国家和地震灾区的民政、慈善公益等单位捐款超过4.3亿元,合计超过18亿元。累计捐赠棉衣、棉被、帐篷、食品等物资超过770万件(箱)。

震后对口援建,深圳从四川转战甘肃。深圳市援建四川省德阳什邡的11398套(间)、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过渡安置房,在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主持下,于2008622日移交当地,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半个多月,成为全国援建四川灾区第一个最大规模整体移交安置房的城市。

根据中央和广东省的安排,深圳市负责对口支援甘肃省受灾严重的陇南市文县、康县、武都区和甘南州舟曲县等三县一区,对口支援时间为3年。

接到中央任务的第一时间,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就前往甘肃实地了解灾情,商讨对口援建方案。7月9日再次随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深入甘肃陇南灾区。对口支援工作启动半年来,深圳市委7次召开常委会议,研究相关对口援建事宜,3次召开政府常务会。深圳全年实际安排甘肃三县一区对口支援专项资金10.5亿元。

深圳市对口支援一线工作人员1343人先后在陇南市举办了3场大型劳务招聘会,招聘了3040人在深圳175家企业稳定就业,另有1518人签订了就业意向书,今年春节后赴深就业;还派出58名支教志愿者在陇南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27名志愿医疗者对文县1万多名中小学生进行应急救护培训;派出10名医务工作者到陇南市医疗机构挂职,甘肃卫生部门选派受灾地区的50名医务工作者到深圳进修;深圳在陇南举行了农产品采购仪式,签订协议45份,货值3100万元。

从直接援建,到劳务扶贫;从出物出钱,到建设规划;从短期救急,到转变发展模式的长远目标;从单纯的支援,到互派干部交流及经贸合作;从补血脱困,到造血创业,深圳人以建设自己家园的认真、执着和干劲在抗震救灾中屡次创造出新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率深圳奇迹

 

特区灾区 心手相连

这场惨烈的灾难,把全国人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援建,一场伟大的振兴,把深圳与陇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深圳将对口支援甘肃三县一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视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交给深圳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从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感情意识方面着手,全市动员、全力以赴支援灾区,与灾区人民一起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战斗。

为加强对援建工作的领导,深圳市在20086月中旬就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决策全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重大事项。

6月18日至22日,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锋率领市发改、规划、建设、财政、民政、交通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赴武都区、康县、文县和舟曲县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了受灾三县一区的基本情况,听取了陇南市和三县一区有关援建的意见和要求。双方经过充分交换意见,确定了首批援建项目的选址,并就援建方式、建设重点、协调机制等问题初步达成了共识,为援建工作进入具体操作阶段奠定了良好基础。

6月19日,《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受灾严重地区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正式出台。7月11日,深甘两地签署《广东深圳对口支援甘肃受灾严重地区恢复重建工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对口援建的规划设计、资金安排、项目组织和工作机制等,制定了三年对口援建的蓝图。

710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深入甘肃省陇南市地震灾区实地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和广东省在灾区参与灾后重建的工作人员,与甘肃省委、省政府商谈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亲临现场指导深圳的对口支援工作。在考察中,汪洋指出,由深圳对口援建甘肃省受灾地区的三县一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对深圳的特别信任。

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就深圳对口支援甘肃灾区恢复重建有关情况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深圳市迅速进行社会动员支援抗震救灾,在中央确定深圳对口支援甘肃受灾严重地区后,深圳市委市政府雷厉风行,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甘肃灾区实地考察,全市上下高效开展各项援助工作,创造对口支援深圳速度,谨表示衷心感谢。希望深圳市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务求实效,发挥特区优势,在对口支援工作中走在前列。

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和省领导亲临现场指导慰问,是对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全力支援抗震救灾、认真做好对口援建工作的充分肯定,极大鼓舞了深圳援建工作者。

 

像建特区那样 重建灾区

把灾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像建设特区那样重建灾区,按灾区所需排兵布阵。根据深圳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深圳市于7月初在甘肃省陇南市设立对口支援工作前方指挥部。前方指挥部从深圳市党政各部门抽调30多位精兵强将,7月3日首批工作人员到达陇南市,正式开始运作。

前方指挥部下设项目建设组、监察审计组、宣传报道组、协调联络组、后勤保障组、招投标合同组6个工作组。9月14日,深圳报业集团驻甘肃记者站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设在对口支援灾区的首个记者站。在三年的援建期内,深圳报业集团将轮流特派记者驻扎陇南,全方位报道深甘合作重建灾区工作,要车给车、要物给物、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全力支持灾区新闻报道。与此同时,深圳各大媒体还针对性地举办了支援灾区的创意活动。晶报举办的灾区关爱行动陇南助学行动·2009暖春关爱行一经启动,吸引了深圳爱心企业、热心市民代表热情参与,为陇南学校购买了120部急需的饮水机,解决当地学生饮水问题。

截至200812月,我市对口支援一线工作人员共计1343人,其中工程建设人员1224人。据统计,深圳全市派往甘肃灾区的一线工作人员累计已超过7000人次。他们之中有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生、挂职干部等,都是灾区援建工作急需的人员。

1013清晨,前方指挥部监察审计组组长沈涤的电话就响了,他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沈涤将工作交接完后马上赶回老家长沙。因交通不便,当沈涤走到汉中时,就得知母亲已经辞世了……沈涤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1029,深圳在康县的援建企业施工人员到武都办事,在山路上被一台大货车迎面撞上了,车辆损毁严重,四人负伤,其中一人内脏出血,紧急送往汉中治疗。尽管深圳援建者十分注意安全,但灾区地震余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崎岖山路上车祸司空见惯。

57岁的张杰,深圳市建设系统的司机。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就参加了救援工作。汶川大地震,他又主动请缨前往灾区投入救援工作,而后去陇南参与援建。

龙润雄,2008年3月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任职,从事外来劳务工管理,8月即请缨援建灾区。他经常到陇南山区村庄调查富余劳动力情况,为劳务帮扶做好基础性工作,很受当地农户欢迎。

周彦,1981年当兵的第一个冬季,就与工程兵战友一起为唐山地震灾民赶建永久性住房。1983年,周彦所在的部队转战深圳特区,他住在用竹子搭建的工棚中参与建设深圳统建大楼、司法大厦等。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周彦又主动向他所在的单位深圳市建设局提出申请去援助灾区,去年7月他来到陇南投入对口援建,经常住进项目建设工地的板房或帐篷里。

曾鸽,湖南大学中文系毕业,1993年起在深圳做职业经理人。去年5月15日起就停职到北川、都江堰灾区当志愿者,8月应征参与深圳募师支教活动来到文县中寨中学当支教老师。当支教老师每月只有2000元的收入,但他每月还拿出1100元来支助9名灾区的学生。

在深圳的援建人员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也有生龙活虎的“80。他们挥别温暖的家庭、繁华的都市,迎着困难、迎着风险,来到甘肃灾区奉献智慧与力量。

 

逝者长息矣 生者更坚强

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改写了2008年的日历,使这个年份拥有了更丰富的情感底色,沉淀为人们内心深处浓郁的情感基因、宝贵的精神财富。化悲痛为力量,把我们的感同身受,把特区对灾区的深情厚意,转化为巨大干劲和精神动力,并在改革开放创新、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积极援助灾区重建家园等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

我们以抱团取暖的温暖和力量,使史无前例的南方特大冰雪灾害为之消融;

我们以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焕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在汶川特大地震灾难中共体国殇,共克时艰;

我们以澎湃的激情和顽强的拼搏,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纷呈、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我们以咬定青山的执着和坚毅,将学习实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线贯穿全年,矢志追求;

我们以豪迈的气魄,感受着神七成功飞天和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的喜悦;

我们以感恩、回报的赤子情怀,隆重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深圳特区成立28周年,承载起一个时代的宏大叙事;

我们继承和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特区闯将姿态,在珠三角一体化的全新平台奋力施为,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广阔天空大展身手,未雨绸缪、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

逝者长息矣,生者更坚强。家园重建任重道远,改革创新没有止境,科学发展前路漫漫。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的伤痛,已然化作特区建设者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大写的字高高耸立在特区的旗帜上,让不朽的生命之歌永远唱响在特区的热土上。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