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1.146.129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本市新闻
 
 

打开汶川记忆的“黑匣子”

 

深圳十七位职业摄影师作品集《汶川·记忆之谷》昨日出版

 

 

这是一本沉静肃穆的书,就像一个首次打开的黑匣子,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用灰黑色照片做成的封面上,印着白色字体的书名及其英文翻译。三面书口也抹上了一层黑色的漆,乍一看,就像一部严肃纪录片的外包装。翻开书的内文,一幅幅拍摄于5·12大地震灾区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书后有未曾发表的两篇文字《童年》和《后来》,共计两万余字,印刷在泛着亮光的淡蓝色纸上。

全书共有92幅照片,均出自深圳17位职业摄影师的镜头。这些照片以灾难生命为主题,用平静的影像视角和叙述方式,去感知那些处在极端状态下的生命。

昨日,这本题为《汶川·记忆之谷》摄影作品集由海天出版社正式推出,首印珍藏版1000册。57日,该书将在深圳中心书城上架,并在深圳艺廊举行同系列的摄影作品展。59日,17位职业摄影师还将在中心书城签名售书。

留给未来,留给100年后的读者

“5·12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就有深圳职业摄影师进入灾区现场,用相机记录下灾区的一个个画面。紧接着,又有数十位深圳摄影师到达灾区,拍下了一幅幅影像作品。《汶川·记忆之谷》主编、深圳职业摄影家协会会长余海波介绍。

在《汶川·记忆之谷》的倒数第3页,印着该书全体作者——17位深圳摄影师的名字,包括丁庆林、马彦、刘应力、成江、余海波、张小禹、轩慧、陈远忠、林勤、邱海彬、赵青、郭红飞、高雷、顾一兵、梁银练、詹雨声、薛云麾,他们各自辗转跋涉在一个个重灾区,忠实地记录了灾区的真实状态。

《汶川·记忆之谷》的92幅照片挑选自这17位深圳职业摄影师的几万幅作品,它们与地震发生后不久人们见到的那些影像有所不同。这些照片相对比较平静,更多的是折射出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那种撕裂的情感。相信人们看到这些照片后,在震撼之余,还能够产生一些关于生命的思考,并自然地贴近那种承受突变之后的生命体验。余海波说,照片里更多的是呈现一些静态的事物,虽是人们所熟悉的,但在地震发生后却变得无比深刻。比如封面上的那把钥匙,它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但它却出现在废墟的地面上,旁边还有一条明显的裂缝,它的主人到哪里去了?或许已经不在了。

《汶川·记忆之谷》图片编辑、《深圳晚报》图片总监陈远忠说,书中挑选的照片视角偏向于平静,不追求影像的构图等形式感,而是关注影像中反映出的灾区人们的生存状态。灾区的人们对这次地震感受最深,他们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有怎样的内心感受?他们在这场不幸中,传递出了怎样的反应?挑选图片的时候,这些复杂的问题经常跳到陈远忠眼前,让他一次次地推翻自己之前的判断,不断地沉思这些作品的内涵。他甚至希望这个作品集能充满个性又完整地表述出这一灾难史留给未来,留给100年后的读者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

《深圳晚报》编委郭红飞是《汶川·记忆之谷》的主笔,他执笔的《童年》写于大地震后不久,于2008年的6月间完稿,属于那一段时间里的情绪和思想。作题为童年,因为与地球相比,人类哪怕走过了几千年,可以在某一刻挣脱万有引力走向太空,但是依然生活在童年。郭红飞说,当时地震带来冲击波没有消散,所以他的文字中也就有了跳跃、断裂和紧张。

《童年》的行文风格比较感性,开篇就哀伤地写道:如果有一种可能,我们愿意减少生命中的一天,我们愿意在2008年没有5121428分。……我们这里用镜头讲述这不该到来的一天,及一天之后的变化——悲剧的生动。地震发生不久后达到灾区的郭红飞,拍下了一个个让他感到震撼的画面,而一个个句子、段落也在他的内心翻滚,最后成为了这篇文章。他感慨伤逝,呼喊对不起,我的孩子,记录几个重灾区的真实面貌,往往在一些细节中放置了能够瞬间喷涌而出的情感。

相比《童年》,《后来》则有着更为平静的观察。这篇文章写于2009年的4月,记录的是郭红飞最近一次回访的视觉直观与心灵感应。他在题记中这样表述:因为余震都少了,心情也平和了许多,于是我们尽可能地沉静地表达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叹息平静后来,成为了并不均衡的四个部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没有什么逻辑和寓意,故事说完了就完了。忧伤与欣喜,都是真实的,与之无二。

无论是地震发生后直抵灾区现场,还是近一年后到灾区回访,都让郭红飞经历了思想的洗礼。人为什么而活着?人与自然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呈现在了这本摄影集里。郭红飞说,每一个读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对生命的认知方式,去解读属于自己的《汶川·记忆之谷》。

山谷本是平静的,但可以产生不断绵延的回响。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汶川记忆的一声回响。谈到书名汶川·记忆之谷时,余海波这样解释。

(来自:深圳商报 记者:钟华生)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