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有伤有痛更有希望
开篇的话
铭记与祝福
一年前,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我们的心。
一年来,我们时刻在关注着那片土地。
一年后,今天我们重新走进地震灾区。
这是一种不能忘却的纪念,我们一直梦牵魂绕的同胞。
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来到之际,本报特派两路记者,重返地震灾区,走进四川大地,走进甘肃陇南,带着特区的关爱,带着深圳人的柔情,去报道一年来抗震救灾的进展、恢复重建的进度、灾区群众的感受。
重访灾区,是为了铭记与祝福。我们铭记地震的危害,祝福生命的坚强。
重访灾区,是为了感恩与希望。我们感恩祖国的强大,希望生活更美好。
灾难是一本教科书,磨难更是一种力量。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永久的伤痛;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了永恒的精神。面对灾难,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全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四川、甘肃等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关键的一年。深圳在全力迎战危机保增长的同时,高质量地做好援建工作的决心不变、目标不变、力度不减。
牢记抗震救灾精神,时刻想着灾区的人民,才能保持高度的热情,及时解决灾区群众的各种困难。
以抗震精神战胜我们面临的金融危机,才能力争以经济平稳增长为灾区重建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
面临天灾,我们不仅仅有泪水,更多的是信心和希望。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抗击金融风暴;无论一年十年,还是一百年,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心就永远在一起跳动,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一块“天崩石”矗立在映秀镇的入口处,上刻“5.12震中映秀”。
灾后的映秀镇灾民安置点虽是个弹丸之地,却聚集了近40家“板房饭馆”和“板房旅馆”。
在这个“板房小镇”上,小超市、水果摊、理发店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两张娱乐的台球桌。不过,一些映秀人做生意的同时,也在谋划着比较遥远的将来。渔子溪村的村民们告诉记者说,每个周末都有上千名游客来这里旅游。抵达映秀的游客们都想在此寻找到一些地震时的印记。
游客中不乏外省人,但绝大多数都是四川本地人,其中以成都人居多。
渔子溪村的村民老马坦言,对眼前的这番景象感到情绪复杂,他说他理解游客,“他们都关心灾区,帮助过我们,现在来的多数人也都是出于好心关注,而不是来看热闹、看新鲜的”。可他在感激的同时,希望人们理解映秀人的心情。
村里的孩子们倒是很开心——地震前的渔子溪村很少有外地人来,孩子们喜欢热闹。他们聚在一起玩游戏,时不时好奇地看着往来的外地人。
从都江堰到汶川的高速公路将于5月12日开通,届时,外地人去汶川,就不必再走那条狭窄、曲折和颠簸的“生命线”了。交通条件的改善,让不少村民有了办“农家乐”的想法。
老马的想法得到了相当部分村民的认同,村民们正在商量:“像中滩堡那样开这么多的饭馆是不行的,哪里有这么多人来消费啊?几户人家合股,大家一起出钱出力还差不多。少开几家,要开就开好一点的。”映秀人始终在谋划着明天。
(来自:深圳商报 记者:丁时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