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十三乐坊”奏出夕阳美
近一段时间,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翠湖社区综合服务楼会议室里每天都会飘出悠扬的民族器乐合奏曲《敖包相会》。原来,这是社区老人乐队正在认真排练,准备给社区居民义务演出。
笛子、二胡、月琴、秦琴,除手风琴外,清一色的民族乐器。这支由13名清一色男性退休老人组成的乐队,社区居民们不无调侃地戏称为“老人十三乐坊”。其实,这支乐队成立才一个来月。最初,只有四五名队员,乐器也都是各自从家里带来的。“老人十三乐坊”中年纪最大的已经74岁,最年轻的也有60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年轻时,这些老人们大都是光明农场文娱活动的骨干。跟时下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摇滚乐不同,这些经历了大半人生风雨的老人情有独钟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中外经典名曲。现在,他们已能合奏《唱支山歌给党听》、《万水千山总是情》、《花儿与少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京剧《上山打虎》等上百首中外名曲选段,并且效果是那么有板有眼,许多人听了后都跷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这些老人真不简单。”
林宇权老伯是这支老人乐队的发起人。他说,这些老伙计们年轻时都爱好音乐,喜欢吹拉弹唱。退休后,生活一下子安逸空闲起来,如果没个寄托,心里就会感到空落落的。于是,几位老友一合计,就自发组织起了这支老人乐队。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对他们也大力支持,免费提供会议室作为场地,每周一、三、五下午到这里进行排练,风雨无阻。他们排练十分认真,每一个音符、每一拍音节、每一句韵律、每一段情感,都一丝不苟,反复琢磨,仔细体会。
在这13名队员中,说起对音乐的痴迷,每一位老人都有一段故事。张仕兴老伯为了提高演奏技艺经常废寝忘食,他的笛子吹得很好,每天清早,他都会历时半个小时爬到附近的大顶岭山,到山顶吹响横笛,那天籁之音会使人想起“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上午10时,他又会准时开始拉至少两个小时的二胡经常到了中午时分,老伴催促数次,他才放下乐器去吃饭。刘兆尧老伯在光明农场建场时就是场部宣传队队员,参加过广东军区文艺汇演,还为合唱《光明农场之歌》做手风琴伴奏,获得优秀奖。
对这支老人乐队,光明新区、办事处也都十分支持,将给他们购置乐器。队长张炳东老伯说:“我们的队伍还要扩大,争取建成一支三十人的中型乐队。”
(来自:深圳商报 记者:张清华 通讯员 吴敏 周日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