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飞歌30年
2009年,又是一个春天。
在中国的南海边,一座恢宏典雅的音乐殿堂内,将再次飞起动人的歌,再度唱响那些温暖我们心灵的声音。
今日,在傅庚辰、徐沛东等数十位国内音乐泰斗的见证下,深圳欲以一项气势恢宏的大型系统文化工程——音乐工程,开启城市音乐的崭新里程。
“聚人气、揽人才、重原创、出大作、铸品牌”,这样简单表述的愿景,不仅仅是发起者的期许,更展开了一卷唱给未来的声音宏图。
30年前的罗湖桥头,返乡探亲的港澳同胞手中拎着的三洋录音机,为这块最接近“外面的世界”的土地带来了最早的流行之声。在竹园宾馆茶座、香江凯旋门歌舞厅等当代中国最早的娱乐场所中,响起了电吉他、爵士鼓和内地听众闻所未闻的奔放歌声。
30年后的今天,鹏城无处不飞歌。这座传奇之城的每一段历史,无不有一段与之相配的歌声来佐证。《夜色阑珊》中品味那改革初期美好的憧憬,《春天的故事》里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激情;听着《丁香花》的倾诉,体会那份清新的感动,和着《中国加油》的节拍,人们手挽手众志成城。
而立之年的深圳,让我们在歌声中回望,到那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旋律中,细数这座城市的青春。曾经有一张张纵情放歌的面孔,为深圳,为中国,刻下一圈圈声音的年轮。
1、深圳的声音,中国的呼吸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有多项全国性的流行音乐活动“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深圳举行。从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授勋晚会,到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华南赛区决赛,再到刚刚敲响金钟的“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比赛”,每一项音乐盛事中,深圳不仅是东道主,更是大量优秀作品的贡献者和音乐界关注的磁力中心。
深圳究竟“何德何能”,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国家级流行音乐活动集聚于此?在这块被视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土地上,曾经蔓延过怎样的音乐风景?有心的人们不禁要用自己的疑惑和细心,去努力验证这座城市里涌动过的声韵。
事实上,30年来,来自深圳的歌声,在中国音乐界占据着关键一席,是每一部中国当代音乐史不可忽略的章节。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深圳的歌声能量不断蓄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声场。无数富有生机的音乐形态从这里萌生,在这里绽放。
从《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到《又见西柏坡》,每到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时刻,总有来自深圳的歌声唱响大江南北,成为时代的重要印迹;从音乐剧《白蛇传》、《卖火柴的小女孩》到《蝶》,许多崭新的音乐品种在深圳热土上生根发芽。
从八十年代的黄格选、戴军、陈明、周峰,到新世纪的周笔畅、陈楚生、唐磊、姚贝娜、凤凰传奇,深圳为中国流行乐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生力军,成为内地流行音乐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从蒋开儒、王佑贵、姚峰,到唐跃生、田地、石飞,深圳让这些一流的词曲作家焕发了他们艺术的“第二春”。
深圳音乐的发展历程,折射着中国改革开放起伏跌宕的历程,传递着深圳这座东方新城拔节生长的声音。
历数深圳飞歌三十年,其历程正如一首一波三折的歌,在不同的时代,都显现出不同的亮点和色彩。大体上说,深圳流行音乐的兴盛与传播经历了三次嬗变,分别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以“歌星输出”为特色的萌芽期,从1996年到2002年,以主旋律歌曲为特色的成长期,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面向年轻一代的时尚流行音乐崛起为特色的全面兴盛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特区百废待兴之时,深圳青年周峰的一首《夜色阑珊》,成为深圳飘向全国的第一首歌。自此,依托于这里兴盛的歌舞厅文化和较早成熟的文化市场环境,一批有实力的歌手在这里崭露头角。这就是“中国流行音乐始于深圳”这一说法的由来。吴涤清、李春波、黄格选、陈汝佳、戴军、陈明、潘劲东,这些日后赫赫有名的著名歌手,都在深圳得到了最早的音乐营养。自然,也留下了无数值得叙说的故事。
这是深圳音乐的第一波高潮。经过在深圳歌舞厅里“久经沙场”的淬火历练,这一批台风成熟、魅力四射的歌手成为1994年前后中国内地流行歌坛勃兴的主力。
1996年,一首旋律优美、角度独特的《春天的故事》,切准了时代的脉搏,传递着中国的呼吸,体现了深圳音乐人高度的政治敏感与大局意识。从这首歌开始,深圳的主旋律歌曲创作呈现出“井喷”之势。《走进新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又见西柏坡》、《亲爱的中国我爱你》……每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背后都有市宣传文化部门的精心策划与词曲作家的呕心沥血。蒋开儒、王佑贵、姚峰、唐跃生、田地,每一位创作者都有满腔的话儿在音乐中倾吐。
进入新世纪,深圳的新移民和城市新一代逐渐成熟,为音乐文化的衍生提供了更适宜的气候与土壤。在深圳市委宣传部策划和支持下,深圳市音协与深圳电台音乐频率适时推出了“鹏城歌飞扬——原创音乐十年推动计划”。有了这样的条件,周笔畅、陈楚生、唐磊、姚贝娜、徐千雅、刘力扬、凤凰传奇、因果兄弟等新生代音乐人和歌手全面崛起。何沐阳、秋言、张祖嘉等流行音乐作者和制作人也成为深圳音乐的中坚力量。
这是深圳音乐的第三波高潮,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在这段时期内,深圳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演唱渐渐走向平衡。从深圳走上歌坛的音乐人与歌手呈现出鲜明的城市特色:他们往往有着内向、笃定、从容淡定的性格,曾经为自己的音乐梦想蛰伏多年,最初或许并不被人看好,依然把梦想坚持到最后,凭借独树一帜的气质和出众的音乐才华征服人们的耳朵与心灵。
这些年轻的音乐人,身处在深圳这座开放、宽容的新兴都市,有着宽松的音乐环境和多样化的音乐需求,使他们保持了本真的自我,拥有了打动观众的东西。可以说,时代和城市的特征造就了这批深圳歌坛新势力的崛起。
每个时间跨度里的深圳音乐,都既承接了前行者留下的精神“锦囊”,又为后来人保存了音乐的火种。虽然坐拥这些艺术财富,但深圳音乐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清醒。毕竟,深圳流行音乐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本地的流行音乐生态还有着结构性的缺失,亟需弥补那根缺失的音乐链条。
深圳在发声,中国在倾听。
一座城市的30年,也是歌声飞扬的30年,那些赤诚的声音,与时代的心声形成了美妙的共振。
(一)
下期 “夜色阑珊”时,南国歌声起,曾风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手周峰与他的代表作《夜色阑珊》、《玛丽》,成为早期深圳流行音乐不得不说的一段传奇。(王 俊 著)
(来自: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