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衣不如新”遇到香云纱
当欧阳少战从博物馆背间转出来,令记者小小地吃了一惊,一身黑绸,足登绸面的布鞋,一副旧时大府少爷的打扮,递过来的名片也以绸布套封,欧阳少战又添了两重身份——香云纱博物馆馆主、广东省社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深圳研究基地的负责人,他身上穿的就是香云纱。
何谓香云纱?这是一种拥有至少五百年历史的莨绸,旧时穿衣而行沙沙作响,有“响云纱”之称,富贵人家取其谐音,美其名曰“香云纱”。在老电影中香云纱曾经是电影人物“南霸天”的经典装束。
从今年年初启动的香云纱博物馆实际上处在边筹建边向公众开放的状态,位于罗湖区第一高新产业园内的场馆,依托的是欧阳少战的香云莎公司,按欧阳少战的说法是以品牌来传承香云纱文化。目前香云纱染整技艺已被列入我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省级保护名录的申报也在进行当中。日前,广东省社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在香云纱博物馆挂牌成立研究基地。
博物馆里看“前世”
莨绸很美。它的正面是黑色,泛出幽幽光泽,如同黑陶。反面为棕色,有着不规则的龟裂肌理,像商周甲骨残片。走进博物馆,两条尺宽的绸幅挑梁逶迤而来,一黑一棕,以手触之,一硬若砂纸,一柔软若绵绸,欧阳少战解释,黑色面料还未经砂洗。
目前还只是局部开放的博物馆里有电视片在介绍香云纱的由来——原产于我国珠三角一带,世界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以桑蚕土丝为原料,用南方特有藤本植物薯莨茎块的汗液浸泡摊晒,使织物粘附一层黄棕色的胶状物质,再用含有氧化铁的塘泥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让塘泥与薯莨汁产生化学反应,经反复多次水洗、发酵、晾晒,染织品表面的胶状物逐渐变成了黑褐色,经堆陈发酵最终成为服装面料。
早在比明代更久远的时候,广东百姓就开始将薯莨榨成汁,浸染布料、皮革。至15世纪时,开始生产并出口香云纱。20世纪四五十年代香云纱曾流行于岭南,由于该布料具有凉爽宜人、遇水快干、不易起皱、富有身骨等特点,深受当时富贵人家的青睐。
服饰里的普洱茶
如今总是身着香云纱的欧阳少战最早也是从老电影《南海潮》中见识香云纱的,那时还在上高中的欧阳少战绝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会穿上那些“大地主”“大汉奸”惯常穿的黑绸衣服,而且朝夕相处,难舍难分。在他看来,香云纱是衣料又不局限于衣料,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健康生活的方式。而他从十几年前涉足香云纱到2002年开始以品牌传承香云纱,一直在试图解读什么是香云纱文化。
从岭南图书馆、宝安志、顺德志及深圳档案局查找各种古籍、资料时,欧阳少战发现对香云纱的记载甚少,各地对香云纱的称呼还都不同,北京人管她叫纱绸,香港叫黑胶绸,山东人则称之为虎皮,还有叫凉口、莨纱之类的,在深圳古代则俗称“十丈乌”。承载着古老工艺、历史与人文的香云纱是全世界融合植物染与矿物染工艺的活化石,有着独一无二的肌理、品质与色彩。
香云纱的特别在于她如同普洱茶及酿酒,有酵藏的过程,纺织品中唯有她越陈越值钱。欧阳介绍,在以河泥矿物染后,色彩会起质的变化,形成另一种色彩,这是个“发色”的过程,原理与普洱、茅台酿制一致。经过十几道工序染成的面料保存“发色”要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后才能使用,“且保存越久就越柔软”。欧阳少战保存最久的面料有16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它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颜色越来越浅、纹理越来越细,如同有生命一样。”
重新解释“衣不如新”
欧阳少战身上的香云纱穿了一年多,他说“穿衣在养衣”,且“衣若老友”。香云纱的神奇在于它自生产出来就一直在变化,阳光、湿度,穿衣人的汗水、体温等都会影响香云纱的质地。因为它是丝绸,由蛋白质纤维组成,有严格的使用与保养方法,遇碱会变硬,且色泽也没了;其二,由于是植物染色,它一定会掉色,加上矿物染,生成的黑色附合在丝绸表面,清洗不能搓、拧,得漂洗、阴干;其三,它的凉爽与快干性一定是在特定环境下,要有“养衣的心理”,穿得越久,越柔软。
看来古训里的“衣不如新,人不如旧”遇到香云纱则有必要重解。欧阳少战环顾室内,说,“就像这些老家具、老古董一样,承载着岁月与历史而上升到精神的层面”,香云纱的人文价值远超过经济价值。在今年初局部开放陈列香云纱的博物馆里,来自国内外的考察团及市民络绎不绝,来的人不断提出问题,也带来了很多民间流传的关于香云纱的故事,加之文学作品里的描述,这都将是整合香云纱文化的切入点。
作为珠三角具有代表性的香云纱面料生产者,2004年欧阳少战取得国家质监总局授予的“原产地地理标志”,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唯一通过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的注册品牌,也是行业唯一的“全球经济护照”。欧阳少战表示,抢占先机是因为企业有清晰的品牌战略。他在未来要打造的是一座新型体验式的博物馆,依托“原产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以文化衍生品牌来做大香云纱文化产业。
(来自:深圳商报 记者:刘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