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是第 95654565 位访客! 您的IP是: 10.2.203.17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民俗文化
学会动态
获奖公告
影赛信息
摄影采风
会员风采
本市新闻
摄影课堂
学会培训
三都摄影
边行边摄
支部动态
学会公告
    为了方便学会会员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学会的资源,学会将根据天气情况或学会举办的各项摄影大赛及全国各项摄影大赛征稿有关的活动,不定期进行一些采风创作。组织会员到深圳市各地进行拍摄(详情请参考各活动安排)。</P><P>  官方微博:@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官方微信:shenzhenfps
邮箱:szfps8@126.com
电话:13902968412
             
       

 
首页 -->> 民俗文化 -->> 本市新闻
 
 

深圳客家山歌”赴省申遗

 

两年一次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截止3月15日结束。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王程太告诉记者:“申报工作已经完成,包括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共6类1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报广东省文化厅申请,申报结果预计5月下旬揭晓。

民间文学”类首次申报

流传于深圳石岩、福永一带的“应人石的传说”、“望烟楼的传说”、“陈仙姑的传说”首次列入民间文学类申报。

王程太介绍,民间文学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深受民众关注的项目,如山东的孟姜女传说、浙江的济公传说、西施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都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深圳此次申报的三大传说,王程太说:“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三大传说有的关乎爱情,有的歌颂美德。不仅有对地域特色、地域环境溯源性的叙述,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歌颂、男女自由交往的向往,反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富于正义、追求真理的一面,涵载着丰富的本地民俗;从表达方式上看,用客家话口耳相传的故事,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语言多以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方言俚语为主,以叙事性语调讲述,朴实、生动、上口;另外传说中包括一些农时知识、生活常识和生活箴言,是在当时科学并不发达的恶劣生存环境中,几代乃至几十代人总结出来的极为宝贵的资料,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哲理性和常识性,对研究石岩本地历史及客家先民的迁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捆绑”申报与“单项”申报结合

目前,深圳拥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个,为确保此次省级“申遗”的成功率,优选出其中的16项进行整理,在申报过程中将项目部分整合,部分分拆,讲求方式方法。

深圳客家山歌”是整合申报的代表。它包括观澜客家山歌、大鹏山歌、龙岗皆歌、盐田山歌四项。“从地域特征来说,整合申报拓宽了山歌仅限于‘山’的局限;就语言特征而言,不仅有方言,还有普通话,大大丰富了山歌的种类,形成了‘深圳’特点。这样做,在广东山歌类申报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增强了深圳山歌的‘综合实力’。”王程太介绍说。

和深圳山歌“捆绑”申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麒麟舞”的单项申报。王程太坦言:“针对麒麟舞舞种繁多、各有不同的特点,我们采用的是各取其精的方式。深圳麒麟舞遍布十几个客家村镇,与民间习武紧密结合,客家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矫健身躯,将神话中的吉祥动物演绎为民间舞蹈,历经百年岁月顽强地流传下来。虽同为‘麒麟舞',因教头不同,各村各队套路、舞步、工具、配乐、流程大有不同,单项申报,已具实力。吸取2007年东莞麒麟舞的申报教训,坪山麒麟舞、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大船坑麒麟舞将作为传统舞蹈类单独申报,以‘精’求胜。”

大力挖掘外来项目

深圳的‘非遗’资源仅仅依托本地是不够的,应大力挖掘外来项目。”2007年外来项目“平乐郭氏正骨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了王程太及同事极大的信心。

经过挖掘整理,此次又有三个外来项目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格。由宝安区申报的“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其发源地在潮州饶平县,后由传承人传到宝安;“骆氏腹诊推拿术”经过一百年的传承发展,由河北经第四代传承人带来深圳,这种民间推拿术在深圳保健领域得到应用,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贾氏点穴疗法”根据武功点穴原理演化而来,第二代传承人怀揣“点穴绝技”,在深圳从医40年,颇有建树。

王程太进一步解释:“深圳融汇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海洋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对于外来项目的选取,我们有一定根据且完全符合申报资格。首先,代表传承人必须在深圳定居生活,全面掌握该项技艺且有威望;其次,项目在深圳有发展传承的能力和场所,二者缺其一不可。

深圳“草龙舞”申报国家级“非遗”

记者从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获悉,源自龙岗南澳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草龙舞”将作为传统舞蹈类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前,深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沙头角鱼灯舞和平乐郭氏正骨术两项。

草龙舞用舞蹈的方式记录民俗民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南澳等地流传极广。归类于传统舞蹈,是基于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浓厚的民俗表演形式。一气呵成的表演、“进一退二”的舞步、艳丽独特的服饰道具,广泛的参与性让这一传统深植民间。目前,深圳“非遗办”正围绕传统舞蹈的“本体性”进行再度整理、挖掘,今年将有望“晋升”国家级行列。

(来自:深圳商报  记者:聂灿)

 
<<<返回
 
     
关于学会 | 网站服务 | 学会培训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文谷五号楼
电话:0755-25728897  25738861  传真:0755-25728897
QQ:791045772 576779501(请注明身份)  E-mail:szfps8@126.com
版权所有©2007-2025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粤ICP备09054709号  学会会徽设计:李陟、蔡小汉  题字:王子武    东方志网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