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姑鲁产蛋崖的神奇 感受巴茅怎雷民俗村寨的魅力
文/林祥枝
7月 17日,“神秘水族•魅力三都”大型摄影采风活动团深入中国水族原生态村落•世界之谜姑鲁产蛋崖景区,参观地质奇观产蛋崖,一览巴茅村、怎雷村之景,体验古朴民风,感受水族的神奇魅力。
神奇的姑鲁“产蛋崖”
姑鲁产蛋崖距三都县城十公里,景区内原生态山寨依山而居,村落朗朗,房屋俨然,古越人茆榫“干栏”式建筑,再现百年民居古朴庄重;写水书、说水语、着水衣、唱水歌、跳水舞传承着淳厚的民族风习;地质奇观产蛋崖,长20多米,高6米,表面极不平整,近百枚“石蛋”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尧人山麓一壁陡崖上,直径为30--50厘米,每隔30年就会掉落出一些与恐龙蛋化石相似的“石蛋”,成因至今是一个谜团。笼罩着产蛋崖的谜团吸引着众人前来探秘祈福,每当客人来访,70多位水族男女身着盛装手捧九阡酒唱着敬酒歌于寨门迎宾、吹着芦笙和长号表演民族风情、换上水族服饰亲身体验神秘的水族祭祖仪式等更会让人流连忘返。
在走进姑鲁产蛋崖的路上,我们一路拜访,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招待。他们纯朴的笑容和深深感染了我们。尤其是当地的小孩子们,一看到拿着摄像机的我们,便不由自主露出笑容。在和小朋友聊天过程中,才知道他们都是当地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们。他们纯粹的眼神和笑容,让我们禁不住拿起手中的相机,留下这单纯的美好。
我学会会员在姑鲁产蛋崖拍照留念(图/刘振华)
走进巴茅民俗村寨
下午,我学会一行人抵达深圳三都对口帮扶新农村建设地巴茅村、怎雷村,一览民俗村寨的魅力风光。
巴茅,坐落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镇境内,距县城7公里,是一座始建于清朝的水族自然村寨。至今寨中依然保持着写水书,说水语、着水衣的古朴民风,是水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有78户人家的巴茅古寨依山而建,木楼鳞次栉比,一气连横。寨前阡陌纵横,十里稻香,碧水河滩水牛嬉戏、骏马悠闲。寨中古墓林立,碑刻层梁随处可见的精雕花纹与象形水书一起,承载了水族悠久的文化历史。而水族独特的祭祖仪式, 寨中保存至今的水族古墓,上百年历史的水族木楼,水族独特的文字,传自清朝精工细琢马尾绣工艺的水族服饰,依山傍水的桃源风光,为巴茅古寨三百余年的历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一览民俗村寨(图/杨小文)
怎雷村起舞
下一站则是令人神往的怎雷村。一条可以勉强行车的乡村公路,一路的颠簸,三个小时的车程,然而,这一切仍然晃不动我们抵达怎雷的决心。遥望这苍莽翁郁的苗岭山脉,怎雷在高高的山腰,村寨后是绿树覆盖的山粱,村前是满目稻谷的梯田。悌田层层而卜,深深的山谷里,是蜿蜒南去的都柳江。村寨依山势而建,清一色干栏式木楼,盖小青瓦,见不到任何水泥瓷砖玻璃等材料。各户的房屋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互不遮挡刚光与视线,整个村寨形似松散而又气韵相连,古朴而生动。阳光和煦,如诗如画,令人叹为观止。
寨门外,当地水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吹起芦笙,摆上拦门酒,唱起动听的水族敬酒歌,用水族的最高礼仪迎接远方的客人。
一进寨门,影友们就被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住,水族群众完好地保存着自己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和神秘古朴的文化风情,大家跳起热情的芦笙舞,歌声乐器声此起彼伏,纯朴的风俗感染了每一位到访者,采风团成员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眼前的美景。
祭祖仪式上,在氤氲飘渺的香火间,大家着实感受到了水族的神秘独特,从摆放供桌、祭品到上香,每一步都展现了水族独特的习俗文化,大家手中的“长枪短炮”闪个不停。
这天的采风行程,我们领略到了三都的魅力,水族的神奇;我们仿佛看到一支带着远古文化和礼仪的高贵族群从殷商走来,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翩翩起舞;我们看到勤劳智慧的水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古老的文明,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三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勤劳淳朴。浓郁的水族文化风情与原生态的自然村落,这场精彩纷呈、古老神秘的文化盛宴。令我们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当地水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吹起芦笙,用水族的最高礼仪迎接远方的客人(图/李明)
在怎雷村起舞(图/李明)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2010-7-17
|